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10:03:28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安徽芜湖 庄华涛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呢?笔者认为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减少运用非语文的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键词: 语文课程 工具性 人文性 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家都能认识到:“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人文性”着重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关于两者的关系,新课标中运用的是“统一”而非“结合”.这是因为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放出异彩.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以往的语文教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自身的人文特征,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又有片面追求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的趋势.这些趋势都值得我们警惕.那么,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笔者一些粗浅的认识.一、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彼此促进目前我们阅读课堂教学的过多的提问、细碎的分析、脱离文章整体内容的所谓“训练”,还有充斥于课堂中的各种形式主义,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耗时费力而低效,使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如何克服这些弊端呢?最基本的方法是少提问、分析,多读想、感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指出:不要脱离语言文字奢谈所谓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从语言文字的感悟中生发出来的).因此,“读”这一最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手段,在现代教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学习语言的途径.读书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是讲的多读.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忽略了语言文字训练.事实上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外.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充分地读,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电影”,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泳品味,就匆匆让学生去谈感受.比如,有教师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马上就问:“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答曰:“难受.”教师又问:“酸甜苦辣哪一种?”学生答曰:“酸!”教师肯定:“对!酸!”其实,笔者认为,文本中表现出的不单单是“酸”,更有小女孩心中的“苦”,甚至还有一点点虚幻的“甜”.这样,感知课文的匆忙,必然导致抽象概括的突兀.这样的定基调,首先使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把握出现了偏颇,并且也没有起到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作用,甚至有影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嫌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只有通过充分的读,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体会文本情感,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所有这些唯读为重.因为读是对文本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最直接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形象最具活力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能最有效地促进理解,促进感悟,并反之以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形式把这种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因为任何文章都由其内容决定了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桂林山水》是赞美、惊叹、欣赏,《十里长街送总理》则是沉痛、追思、怀念,《泼水节》是欢乐、喜庆、幸福,《匆匆》则是惋惜、追悔、自责,等等.)如果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就会读得很符合其情感,反之,就会背离了文章的基本情感. 二、让语文课有语文味,尽量减少运用非语文的手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不靠学习者自己运用心力去实践,去尝试,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由于形式主义和浮躁现象的干扰,我们的语文教学出现了不少背离教学目标的华而不实的情况.因此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小学语文得了“多动症”、“浮躁症”.特别是在很多的公开课、观摩课上,大家都强调课堂气氛的活跃,为求得“活跃”而将表演、游戏、吹拉弹唱画等等手段,都在课堂上加以运用.于是乎课堂上只见热闹,不见沉思;只有热烈,不见有序.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上去热热闹闹、手段多样,其实是背离教学目标的,华而不实的.笔者曾听过一节片区公开课《菜园里》,执教老师在导入时,出示一大袋子各种蔬菜,并将蔬菜装在黑袋子里让学生摸,然后用各种方式去认识自己摸出的蔬菜:可以看、可以闻、可以尝等等.一时间课堂气氛热烈,风风火火,好一派情趣盎然.这一环节足有半节课以上,学生只明白了自己早已认识的什么是茄子、什么是辣椒.而学生真正用在学习课文的时间微不足道,甚至出现将“南瓜越老皮越黄”读成“南瓜越老皮越厚”的闹剧. 目前,像这类的课还有很多.比如:没有让学生读课文,就开始放多媒体——反映故事情节的连环画,然后说故事,提问题等等.这不啻是剥夺了学生训练阅读能力的机会.也许一堂课下来学生也了解了课文内容甚至人文内涵,但他是用别的手段“看懂”的,不是读课文“读懂”的,这和学习语文无关.以上例举的这些课看上去很美丽,过后一想,好像可说是语文课,也可以说是活动课,甚至说它是什么课都可以,并没有起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也就谈不上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了.这些也都在提醒我们,非语文的手段要用其当用,不可随便滥用.支玉恒老师认为,“语文学习中,最重要、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语文实践’就是读书,因此读书也就成了‘解决语文的问题’的最有效的‘语文的手段’.”“只有学生自身在语言文字中感悟到人文力量,才是真正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多读,有情趣地读,熟读成诵,在读中体会课文的美妙之处.而且,如果能引导学生再加上适当的想象,体会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恰当与描述的情景给我们带来的欢愉欣喜之情,那就是更好了.当然,一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手段还是适当运用的,但要有序,要少而精.之后,再引导学生再用口语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借以进行口语训练,有时也会使课堂教学显得更扎实有效.三、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的地位明显带有“文化霸权主义”和“知识权威主义”特征,忽视儿童各种学习权利,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滔滔不绝地满堂灌,让学生跟着自己走,想自己之所想、答自己之所问.导致课堂上师问生答、师讲生记、师令生从,师生关系畸形异化,课堂活动匮乏,学生智慧与个性压抑乃至衰减.因此,很多教师都感觉:语文教学,难于上青天!而如今的语文教学,由于形式主义和浮躁现象的干扰,出现了不少背离教学目标的华而不实的情况.最大的倾向性的问题是“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具体表现在教学中,就是我们很多的教师为课文所累,总是想尽办法去分析,衍生出很多“高深”的东西,比如思想含义、知识要点等等.给人感觉太深奥、太高不可攀.使学生不由长叹:语文太难了!这些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因此,很多知名专家、学者都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什么叫“简简单单教语文”呢?就是简化课堂教学步骤,给学生留有空间,让学生有时间读书、思考、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点.崔峦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一文中就曾强调:“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排意图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笔者认为,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即:要把课堂教学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这就是要以生为本,始终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本真.比如支玉恒老师在执教《画杨桃》时,自始至终没有提出直接指向内容的繁琐问题,就连过渡性、提示性、点拨性、引导性的问题也提得很少,但文中所有的疑难之处都通过学生自主的读、思、说得到解决;他没有一步一步地去推析文章的情节细部,但课文的语言、结构、内涵、重点都已一目了然;他没有搞什么“练习册搬家”式的所谓训练,但学生对课文语言、理念的运用已充分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整个课堂最明显的特点,是始终回荡着学生琅琅的书声,酝酿着静静的读思.我真切地感到,在支老师的课堂上,一切问题都是通过读来解决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支老师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进行了“画”与“评”这两个教学环节.而这两个环节,又恰恰是在学生多读、多思、多感悟之后,才巧妙而妥善地进行.《课标》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简单一点,这句话就是说:“要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而支老师这堂课的教学,充分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完全达到了这一要求.而且,笔者认为,这也是支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这看起来是在进行工具性的训练(如果硬把工具性与人文性分开来说),但学生在一次比一次读得更好的同时,就一次比一次更好地阐发和接受了所读文章的人文因素.”这一论断的自我实践.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以“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减少非语文手段的运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的理念,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过时的东西也拿出来贴一贴.回顾自己当年写文章时大段地复制名家的言论,感到有点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求解答 语文教学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请举例说明. 语文教学中如何突出其工具性?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是,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在有的地区,语文教学已经步入一个误区:只注重人文性,而忽略了其工具性.那么,怎么突出其工具性呢? 初中语文课改理念-----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什么是语文的人文性,作文教学中如何体现? 语文教学应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高分,200分)以下是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中表述语文课程性质的文段,请你阅读后回答问题.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⑴如⑴如何理解此文段中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 ⑵联系实际,谈谈语文教学应如何体现 举例说明,语文教学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急用,有标准答案的感谢赐教. 请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谈谈如何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系性 1、 谈谈你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并结合具体教学实例谈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如何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题 谢谢了 怎样理解阅读课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为什么说语文是工具性何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何人文性又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的实践性 如何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