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政治观和经济观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2:56:21
苏联的政治观和经济观是什么?

苏联的政治观和经济观是什么?
苏联的政治观和经济观是什么?

苏联的政治观和经济观是什么?
苏联政治
根据苏联宪法的第六条,苏联共产党及其2000万党员是国家的统治核心.每个工厂和集体农庄都要建立党的支部.整个系统的核心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员.斯大林时期,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水平与1927年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建立了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人民普遍享受卫生、教育、公共交通的福利.在苏联战前,一度取消了食品供应配给制度.斯大林时代,兴建大批的城市和工人住宅,城市的居住水平明显提升.在农村,初期的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的权益受到破坏,经过调整,农业集体化理顺,但是斯大林时期农民的生活比较艰难,为了社会主义祖国的强大他们付出了许多.当然斯大林时期,政府也在尽力帮助农民.斯大林时期,民主集中制越来越差,一个是由于苏联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另一方面,斯大林长期的家长式的作风越来越严重,他自己迷恋权利,只相信自己的意志,另外就是对于反对派残酷的打击,使全党沉默,选拔干部选择听话的平庸的.苏联的选人用人体制也是造成斯大林专制的成因.
在斯大林时代以后,为了避免权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苏共实行集体领导的原则,谁能够掌握中央委员会的多数票,谁就能掌握党和国家的领导权.
赫鲁晓夫时代,苏联与美国展开了和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竞赛,民众的生活开始有所好转.
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全民党”、“全民国家”的概念,国内的政治斗争不再牵涉到普通民众,并且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政府提供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房租非常便宜,每月只需几卢布,其中还包括了供热费、电话费和水费.很多人都能去黑海度假,或者领着政府补贴在疗养院里休养.这是苏联模式的福利国家概念.虽然没有多少消费品可卖,但是物价也比较低.但是与北欧的福利国家不同,苏联的福利政策并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其财政保障,因此造成了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经济困难.
苏联宪法为就业提供了保障,因此人们觉得不是非去上班不可.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
党的政治局成员属于国家的特权阶级.他们享受专门的医疗保健,可以去特供商店购买免税低价的西方进口奢侈品,住上国家提供的公寓和别墅,有专用的车队和位于马路中央的专用快车道,还有专用的狩猎林区和疗养海滩.他们的子女可以轻易地入党,进入国际关系学院这样的名牌大学深造,并在外交部、外贸部和驻外使馆这些地方找到最棒的工作.这个阶层还包括军队、KGB的首脑,以及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官员.次一等的阶级为工厂厂长、银行经理、地方领导和党支部书记这样的人物.他们控制物资的分配和地方的特权.
斯大林之后的党内斗争采取了比较文明的方式.失败者不再被枪决,而是左迁到边远地区担任无足轻重的职务.对于持不同政见者也不再采取肉体消灭的措施,而是视其影响力的高低,采取流放出国或者关入特殊精神病医院的惩罚.普通民众中的政治犯则像刑事罪犯一样关入监狱和劳改营.
KGB是苏联恐怖统治“克格勃”的代名词,它有70多万雇员,和差不多同等数目的告密者.KGB的势力在国内渗透到了各个阶层和各个部门.事实上,“KGB”这个词如今已经成了秘密警察恐怖统治的代名词.
苏联政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后有显著变化,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改革与新思维,力图从根本上用全新的思路审视社会主义道路,并摆脱斯大林模式留给苏联的一切不合理的遗产.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一月全会的报告中指出,“改革的实质是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社会全面民主化”是苏联“现行政治制度变革的纲领”;改革的目的是“使社会主义具有最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通过“纲领性声明”:《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一般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思想跟民主社会主义非常接近,并且从原则上摈弃了斯大林主义.
随着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标志了苏联共产党最终摆脱了斯大林主义的束缚,并且为其它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苏联在其存在期间,军事实力强大,是二战后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国一争高下国家,1988年,苏联红军的总兵力达到513万(不含安全和内卫部队).苏联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是苏共中央、最高苏维埃和部长会议.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海军服役3年,其他军兵种2年. 苏军分为5个军种: 陆军 海军 空军 国土防空军 战略火箭军 苏联另有边防军和内务部队的建制.
苏联是华沙条约的创始国,在前东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蒙古等国拥有驻军.在越南、古巴及其他一些亚非拉国家也驻有军队或军事顾问和技术人员.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对外推行扩张政策,除了东欧集团和蒙古之外,又把越南、南也门、古巴、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国纳入苏联阵营,或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有限主权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他提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为了剥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将别国变成苏联的附庸国.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被视为苏联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的橱窗,但是由于入侵阿富汗,却变成了有史以来抵制国家最多的一次奥运会.
1985年,苏联共产党改革派人物戈尔巴乔夫接掌政权.他试图改进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治国方法,在国内实行改革和公开化政策,对历史错误进行清算.在苏联建设“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但另一方面,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随着“公开化”的日益深入,苏共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时,导致其失去民心.尤其是在1989年,共产主义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积累的错误发生了总爆发,共产党及其政治目标在东欧国家日益不得人心,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政权纷纷倒台.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
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在军队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俄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苏联境内的活动.
在1991年年底,他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 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用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
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正式停止存在.
在原苏联境内,现在分布有十五个独立的国家,这些国家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摩尔多瓦.
其中除波罗地海三国外的其他国家组成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即独联体 .
苏联经济
苏联的经济区划将全国划分为19个大经济区和一个亚区.现将其中特点相近、经济联系密切者归并为10个区:①中部区.包括中央区、中央黑土区及伏尔加-维亚特卡3个经济区. 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4.1%和16.5%(1985年初,下同). 地处俄罗斯平原中部,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上为俄罗斯民族兴起的核心地区.区内人口较稠密,交通运输业发达,但资源较缺乏,能源及大部分原材料都依赖区外输入.该区为全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部门齐全,专门化与综合发展及工业技术水平较高.工业以机械、化工、轻纺工业为主,钢铁、食品工业亦较发达;农业以谷物、多种经济作物(北部亚麻,南部向日葵、甜菜)及乳用和乳肉用养畜业为专门化部门.最主要的经济中心为莫斯科和高尔基.②北部区.位于欧洲部分北部,濒临北冰洋.包括北方和西北两个经济区.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7.4%和5.1%.历史上曾为俄国经济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石油、天然气、煤、铁、森林及磷灰石等探明储量在全国均占一定地位.主要工业部门为机械、采矿、能源及森林工业;农业以亚麻、马铃薯、水产及乳-肉用养畜业为主.区内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市、人口、加工工业及农业主要分布在列宁格勒及其周围地区.③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区.位于俄罗斯平原的中南部和南部,包括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两个经济区.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 4%和 11.7%. 大部地处草原带,开发较早,人口较稠密,水陆交通便捷,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是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工业以石油开采、加工与石油化工,以及运输机械、农业机械制造为主.农业专门化部门为谷物、向日葵、糖用甜菜及乳-肉用养畜业.主要经济中心有古比雪夫、伏尔加格勒和罗斯托夫.④乌拉尔区.位于乌拉尔山两侧.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3.7%和7.2%.地理位置优越,为苏联东西部地区间联系的重要通道.区内拥有铁矿、有色金属及石油、天然气资源.20世纪30年代起工业发展较快,为全国仅次于乌克兰的重工业基地.工业以钢铁、有色冶金、化工和重型机械制造为主.农业以谷物、肉-乳和乳-肉用养畜业为专门化部门.主要经济中心有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车里雅宾斯克、乌法和彼尔姆.⑤西西伯利亚区.大体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10.8%和5.1%. 区内石油、天然气及煤炭资源丰富,为全国最大的能源生产基地,其中原油产量占全国近3/5,天然气占2/5强,煤炭占1/5,钢铁、 森林工业亦较发达.农业集中于南部地区,专门化部门为谷物与乳-肉用和肉-乳用养畜业.主要经济中心有新西伯利亚和鄂木斯克.⑥东部区.包括东西伯利亚及远东两个经济区.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46.2%和5.9%. 区内大部地区为山地、高原,气候寒冷,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但水力、煤炭、 有色金属、 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区内工业、农业、交通线及城市集中于南部地区.工业以采矿、电力、有色冶金、森林及鱼类加工工业较发达;农业以谷物、大豆、肉-乳用及乳-肉用养畜业较重要.主要经济中心有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伊尔库茨克、共青城、符拉迪沃斯托克.⑦南部区.位于俄罗斯平原西南部,顿涅茨克-第聂伯河流域,包括乌克兰及摩尔达维亚共和国,为苏联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2.8%和19.9%. 该区地处草原带,人口较稠密,煤、铁资源丰富, 是全国最大的以钢铁、 能源(煤炭及电力)、机械、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基地,也是冬小麦、甜菜、向日葵、蔬菜、水果及乳、肉等农畜产品的主要产区.陆路及海上运输业发达.主要经济中心有:基辅、哈尔科夫、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顿涅茨克和敖德萨.⑧西部区.位于俄罗斯平原的西部,包括白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四个加盟共和国以及俄罗斯联邦的加里宁格勒州.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1.8%和6.7%.区内资源虽较贫乏,但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捷,因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以机床、拖拉机与农机、运输
总的来说:
政治:一党专制
经济:重工轻农

政治上专政,大国沙文主义
经济上实行全民高福利,注重工业,解体前全民生活水平比中国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