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诗经的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5:04:39
求诗经的赏析!

求诗经的赏析!
求诗经的赏析!

求诗经的赏析!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你没有指定篇目,我就以一首用“赋”法最典型的为例吧。
《诗经·周南·芣苢》赏析
《诗经·周南·芣苢》译注

题劳动妇女采车前草时所唱的歌曲。
原 文
采采芣苢1,
薄言采之2。
采采芣苢,
薄言有之3。
采采芣苢,
薄言掇之4。
采采芣苢,
薄言捋之5。
采采芣苢,
薄言...

全部展开

你没有指定篇目,我就以一首用“赋”法最典型的为例吧。
《诗经·周南·芣苢》赏析
《诗经·周南·芣苢》译注

题劳动妇女采车前草时所唱的歌曲。
原 文
采采芣苢1,
薄言采之2。
采采芣苢,
薄言有之3。
采采芣苢,
薄言掇之4。
采采芣苢,
薄言捋之5。
采采芣苢,
薄言袺之6。
采采芣苢,
薄言襭之7。
译文
采呀采呀采芣苢,
采呀采呀采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
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
一片一片摘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
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
提起表襟兜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
掖起衣襟兜回来。
注释
1.采采:采而又采。芣苢(fǒu yǐ 否以):植物名,即车前子,种子和全草入药。
2.薄言:发语词,无义。
3.有:取也。
4.掇(duō 多):拾取。
5.捋(luó 罗):以手掌握物而脱取。
6.袺(jié 洁):用衣襟兜东西。
7.襭(xié 协):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兜东西。
【赏析】
“芣苢”(否以)即车前草,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时所唱的歌谣。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这话虽说想像的成分多了些,体会还是很准确的。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合适于许多人在一起唱;一个人单独地唱,会觉得味道不对。袁枚曾经嘲笑地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章■(左舟右上艹中佳下又)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随园诗话》)说《诗经》不宜盲目效仿,当然不错,但他所取的例子,实为不伦不类。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达出来。而一个人在那里把蜡烛芯剪了又剪,还唱着“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没有别的解释了。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来的滑稽,并非《芣苢》不值得赞叹或绝对不可以效仿。
问题倒是:当时的人们采芣苢——车前草——用来派什么用处?毛传说此草“宜怀任(妊)”即可以疗治不孕;又一种说法,是认为此草可以疗治麻风一类的恶疾。这两种说法在中医学上都没有根据。现在中医以此草入药,是认为它有清热明目和止咳的功能,草籽据说可治高血压。这还罢了,我们也可以勉强地说,《诗经》时代的人是相信车前草是可以治疗不孕或麻风的。但即便如此,这诗仍然有不可理解之处:不孕或者家里人生了麻风,都是极苦恼的事情,哪里有一大群人为此而兴高采烈地一边采车前一边唱着歌的道理?拿方玉润所推想的情景来看这样的解释,尤其觉得不对劲。
所以我们觉得应该给《芣苢》以另一种更合理的解释。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的一句话:“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乡野的穷人。可见到了清代,还有穷人以此为食物的。又据朝鲜族的朋友告诉笔者,在他们那里,以车前草为食物是普遍的习俗。春天采了它的嫩叶,用开水烫过,煮成汤,味极鲜美。朝鲜族(包括中国境内和朝鲜半岛上的)是受汉族古代习俗影响极大的民族,朝语至今保存了很多古汉语的读音。可以推想,中国古代民间也曾普遍以车前草为食物,只是到了后来,这种习俗渐渐衰退,只在郝懿行所说的“野人”中偶一见之,但在朝鲜族中,却仍旧很普遍。
以此释《芣苢》诗,就觉得容易理解了。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荠菜花实在说不上好看,只因荠菜是江南人所喜爱的野菜,对于穷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们连它的花儿也生了偏爱。车前草较荠菜更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爱吧?如方玉润之说,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收起

把你的信箱给我传过来,我把《诗经》所有的赏析都给你。
呵呵,我也在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