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物思人作文可以在300字左右,要新一点的如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1 17:03:26
睹物思人作文可以在300字左右,要新一点的如题

睹物思人作文可以在300字左右,要新一点的如题
睹物思人作文可以在300字左右,要新一点的
如题

睹物思人作文可以在300字左右,要新一点的如题
千古绝唱凄苦情——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1084—1151?)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
“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慌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常言说“人老伯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 “只 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党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纳尼纳尼纳尼纳尼纳尼

潺潺

夏日的午后,蝉声如织,我独自在家里漫不经心地整理书桌。从一本旧书中蓦然飘落了一张照片,我俯身拾起……
热泪又一次浸润了我的眼睛,模糊了我的视线。哎,也不知道你现在怎么样了。照片上的你,笑容依旧灿烂,如冬日阳光般温暖着我。海风把你的秀发吹起,似乎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阳光下的你,热情、活泼、洒脱。还记得你临别时说的话:“我很想把自己最美的一面留给我最好的朋友。”当我说出:“和朋友促膝相处时,就...

全部展开

夏日的午后,蝉声如织,我独自在家里漫不经心地整理书桌。从一本旧书中蓦然飘落了一张照片,我俯身拾起……
热泪又一次浸润了我的眼睛,模糊了我的视线。哎,也不知道你现在怎么样了。照片上的你,笑容依旧灿烂,如冬日阳光般温暖着我。海风把你的秀发吹起,似乎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阳光下的你,热情、活泼、洒脱。还记得你临别时说的话:“我很想把自己最美的一面留给我最好的朋友。”当我说出:“和朋友促膝相处时,就是人间最幸福的时光了!”那时,你却抽泣了。我当时感到莫名其妙,百思不得其解。
那天,我依旧在路口等你一同上学。时间一分一秒地走过,我感觉就像等过了春夏秋冬,可你一直没有出现,我第一次尝到了没有你陪伴的漫长和孤单。之后,没有你的生活很单调,没有你的路途很寂寞。不知是过了几个“三秋”,我收到了你的来信。
信中,你说:“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只因为不想看到分别时伤心的一幕……顺便寄去我在海边照的一张照片,我想这张照片可以帮我给你带去夏日的清爽。”这次是我哭了,我懊悔,我应该能觉察到你那一段时间的反常举动。奶奶说过,我们是从小一起光着屁股长大的,就像孪生姐妹一样。而现在,时空拉开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如今的你身在何方?你还记得咱们家乡的那片小树林吗?那是我们童年的乐园,是我们尽情嬉戏的地方。悄悄告诉你:现在小树变大了,前来逗留的鸟儿也多了,清晨数不尽的鸟儿们忘情地展示她们婉转悠扬的歌喉。还记得黄昏夕阳下,我们一起到树林里捉知了猴,不知是我们的到来惊吓到了鸟儿,还是那些鸟儿故意和我们逗乐子,她们时而小憩,时而一哄而散,在树林上空飞舞盘旋,不知疲倦地叫啊、飞啊,不肯有片刻的安宁。还记得那条潺潺流淌的小河吗?小河里,我们一起摸鱼虾,那里面曾留下了你我多少顽皮的笑声和欢快的歌声啊。忘不了那个夏日的午后,我们一起沿着小河挖河蚌,结果我们挖得太多,最后是你用外套包了一大包,当满身泥巴的我们满怀喜悦地回到家时,结果你被妈妈“奖励”了一巴掌……
照片上的你,笑容依旧,清爽依旧。轻轻地收起照片,重新夹在书中,我擦干眼泪,望着窗外,心中默念:我只希望远方的你生活得好好的,每个夏日有你的照片陪伴,就都是清爽的!
-----------------------------------------------------------------------------------------------------------------------
光和影是两个好朋友,光是班级和学校的风云人物。而影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也许是因为有共同的爱好,她们都是很怀旧的人,喜欢那些老掉牙的歌曲。影似乎对光颇有好感,总是默默的关心着光,渐渐地光也适时地表示对影的关心,说一些感谢的话。几次的活动更是对她们的友谊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她们终于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光很喜欢影这个朋友,也发自内心的信任她。她的许多的小秘密,她的许多想法总是毫无顾忌的告诉影。因为她知道影是一个口封很紧的人。而影也很珍惜这份友谊,因为朋友对她如此的信任,她不曾辜负过光。甚至是同桌问起一些问题时,影总是做到回避。影还是默默得关心着光。光要看的电视节目,影时不时的为她留意,并在第一时间告诉光。光的生日要到了,影提前了一个多月,开始为她挑选礼物。光要外出购物,不管影有多忙,她总是答应光的需求,陪她的朋友在外面消耗一天的时光。然后再回家完成那些重要的任务。光对影也并不怠慢,影的生日礼物一定要比别人贵好多,影无意中说过的需要,光会给影一个惊喜。光会帮助影扫描打印一些文件。放学时影理书包的速度慢了一些,光也总是静静地等候。
光和影似乎都觉得自己好幸运,因为自己在高中是可以遇上这么好的一个朋友,是几世修来的福啊。光和影都希望彼此成为一辈子的朋友,甚至在一起畅想5年,10年,20年以后的生活状态。可是光也常常表示担忧,因为光认为自己和影分明就是两种类型的人,自己非常的外向而影却经常很胆小很腼腆,自己的许多的观点和影是很不同的,甚至是两个极端,而每次总是影做了让步,影总是非常的迁就她。光觉得很不安,她觉的自己和影根本就是两种井水不犯河水的人,她们成为好朋友似乎是不正常的。她把她的想法告诉了影,而影并没有理会光的意思,影只是把这看作了性格互补而已,依旧真心诚意的对待着光。
日子还是一天一天的过,可谁又会知道,光的不安似乎是一种预言,她好象已经看到了即将到来的风暴了。十月的七天长假似乎是她们最后一次快乐的结伴出行了。长假结束了,回到学校光和影开始了第一次的吵架,可谁又知道,原本靠一次道歉就平息了的风波,又一次又一次地被她俩长久以来的不同观点所激起,而此时的影好象忘记对光的迁就。一次又一次的口不择言,终于让持续了2个月的和好,开战,再和好,再开战,可能是因为太累了,终于以冷战的结局结束了,而此时那个学期也接近尾声了。
她们开始赌气,开始不说话,各自寻找新的朋友,企图从别的地方获取精神的慰籍,她们不在走在一起,不再一起吃饭,不再有亲密之举,她们甚至躲避彼此的眼睛。人们说“时间是消除痛苦最好的良药。”在寒假里,影发热的头脑渐渐地冷却了,她开始审视自己,开始反省自己,分析自己上个学习所做的一切。是的,她发现了自己的口不则言,她的冲动行事,她的不计后果的言辞。影是有些遗憾和后悔的。可她告诉自己这又怎么样呢?做已经是做了,说也已经说了,而且我的心力已经用尽了,我好累。心想:算了吧!也许这就是缘分,缘分已尽!那我就接受一种新的生活,一种没有知心朋友的生活,或者重新为自己找一个好朋友吧!可是影还是发现了,新朋友有很多,可是谁又能代替的了她呢?心中思念的还是她,而影只是不说而已。每当看到那熟悉的照片,礼物,尚未归还又舍不得归还的书籍,CD,这才明白了什么叫睹物思人。于是影不得不承认忘不了光。因为光是独一无二的,至少影是找不到另一个可以代替她作为那样的朋友的人了。
一个假期过去了,眼看又要见到光了,显然在影的心中早已没有了上学期种种烦躁,恐慌,不安……影变得很平静。开学的第一天,影和光的眼睛在无意间碰到了,没有了躲避,取而代之的是相视一笑,一句问候,一句寒暄,似乎就一笑抿恩仇了,俩个好朋友在一瞬间结束了冷战,她们依旧又在一起走了,她们又开始说笑了。
放学了,光和影在路口分手后,影骑在自行车上,头脑中不知不觉的开始回想今天的一整天。突然心不由的一颤。影突然发现自己有许多的话再也不会和光说了,说话的速度也没有像以前一样那么快了,自己在选择该讲的话。自己竟然会有那么多的一语双关。许多的亲密之举也不在那么轻易的送出了。而光呢?何尝也不是这样?
此时,影心中很闷,不禁对自己发起问来:我是世故了,圆滑了,长大了?还是友谊是经不起风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客体,就是引起作文的人事物景等客观因素,即作文的诱因
客体是写作的对象,是能够引起写作冲动的东西,也是写作的第一步,起着写作素材的作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我们不可能毫无缘由地写一篇文章,不会、也不可能凭空写文章,即使为别人代笔,那也是先有求人代笔者的客体的。我们平常说的“见景生情”、“睹物思人”,这个“景”、“物”,指的就是客体。
但不是说,所有的人事物景可以无条件的成为客体,只有“生情”的“景”,“思人”的“物”,才可称得上是“客体”。人事物景,是客观的,一旦其成为客体而进入作文阶段,那么,就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性,因为作者在千千万万中选中了“她”。而作者对客体选择的唯一标准,就是“需要”。甚至有时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在人事物景成为客体的同时,作者故意把原本的人事物景进行改良,以符合其需要。
二、主体,就是作者对客体的主观感受、认识和思考,即作者的思想观点
单纯从作文角度来讲,这是一篇文章好坏的关键所在。没有一篇文章只为写而写,而丝毫不带作者的主观性。每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个主题,只是鲜明的还是隐含的、集中的还是分散的问题,哪怕是《无题》文章。作者只所以作文,总是为了表达自己,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想法看法,等等。
同一个事物,被不同的作者表达出来,那么,它就会变成多个不相同的客体,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每位作者给自己的客体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性。因此,主体的唯一性,也就决定了客体的唯一性。主体是一篇文章的精神所在,价值所在,主体性越崇高,越完美,那么,文章的价值也越高。当然,主体是否成功,关键在于作者本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水平如何。
三、本体,就是作品本身,即文章的表达方法和构思
如果说客体是原材料,那么主体就是粗加工,而本体则是细加工。主体还只是处在意识之中,我们必须把它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考虑如何表达才能使主体更加鲜明的问题。每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个构架,会运用各种表达方式,通俗地讲,也就是文章不但要有好的思想内容,还要有好的文采。只有这样,文章才会人见人爱,否则,只有一个干巴巴的主题,就像没有枝叶衬托的光秃秃的树干了。
本体发展到现在,还涉及到一个外包装问题,人们总是喜欢惹人的封面,精美的排版,还有插图,甚至宣传。当然,这还涉及到作者本人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问题。
四、受体,就是作文的读者,即文章是写给谁看的
这是“四体”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古人虽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但重主体而轻受体是较普遍的现象。而如今,作文也越来越市场化了,“经济文学”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强劲,尤其是广告文学,它完全是为了客户的需要而创作的。有人甚至提出“作文就是钱”,“为钱而文”,当然,这是一个庸俗的极端观点,纵使作文不能完全说不为了钱,但也不能为钱所左右。
我们绝大多数的文章都是写给别人看的,这就要考虑读者的喜好、文化层次及对作文的需求。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读者“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爱看什么,不爱什么,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作为自己写文章的依据,这往往在我们多个主体选择中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文章就好比作者的亲生孩儿,作者总是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受人喜欢,为人所赞赏,而不是批评、遗忘,甚至无动于衷。这就要注意主体与受体之间的协调问题,我们不能一味忽视受体而自个儿创作,否则,作文就失去了其社会价值;我们也不能一味迎合受体的喜好而作些世俗文学,否则,作文就失去了其自身价值。
从受体角度讲,作为长寿花的通讯员,就要注意自己的读者——休养老人及员工,要多考虑他们关心什么,爱看什么,需要什么,还有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一篇作文,要有不息的生命力,那就要处理好“四体”的关系,让其协调发展。虽然客体在第一位,不过,是否上升至本体,如何上升至本体,应该由受体来决定;主体应该有其独特而鲜明的个性,以统筹整个作文过程,而本体应该能为主体实现尽好服务之职,并给受体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希望能帮助到你。。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