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人与文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02:26:10
话题作文人与文化

话题作文人与文化
话题作文人与文化

话题作文人与文化
在一些古老的城市如北京,一些地名非常具有文化、人文底蕴,经常伴随者一些典故,汪曾祺在他的《胡同文化》一文中写道:“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吧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吧.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狗尾巴.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9]返观现在的地名,已经越来越多的被楼盘的名字所取代,而且有越演越烈的的趋势.很难想象,若干年后当这些胡同名全部变成了XX花园、XX小区的时候,城市的传统魅力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有人说城市是“石屎森林”,那是人们对大城市中林立的摩天大楼绝妙的比喻,从来没有人这样说中国古老的城市. 无处安放的胡同文化 谁懂北京的胡同?在现代的高楼面前,一条条胡同看上去都是灰头土脸的样子,但它们却是一个活着的世界上最伟大的800年古都的细胞,是一个从历史深处一直活到现在的都城的印迹.每一条胡同都有一个它自己的文化,每一条街都有它自己的韵味,当一个又一个细胞破灭,一条又一条胡同消失,便是800年古都的死亡. 孟端胡同在元代已经有了,孟端这个名字在明朝的北京地图上就已经标识了.在这个区域里消失的不仅仅是一条孟端胡同,还有大盆胡同、小盆胡同、武定胡同等几十条胡同,是整个坊区的消失. “我喜欢四合院的感觉,乡下可以住院子,你看我特意保留了屋子的高台阶,这和孟端胡同我家的高台阶一样.门口常常也有叫卖声,让人感觉好像是孟端胡同里的叫卖一样.” 在他们记忆里最鲜活的是在胡同里叫卖的带着露水的红草莓,相邻的护城河里游动的小虾,锦什坊街上的热闹. 除了记忆还是记忆,孟端胡同里所承载的几百年历史无处安放.孟端胡同的西头是一座王府,也就是孟端45号三组大院,另一头是热闹的锦什坊街,再往前是齐白石故居,故居往北又是一座王府———顺承王府.“只有我们这一代人还记着孟端胡同的样儿,等我们老了走了,孟端胡同就真的死了”. 记者注意到除了那隔扇门外,农舍里还挂着两幅放大的照片,一张是一位外国画家坐在孟端胡同里画画,另一张是男主人的照片,两张照片的背景都是相同的———幽静的胡同,古色古香的门楼.“那就是我的家,孟端胡同39号,这就是我们能保留下的东西.”主人指着照片说. 胡同里繁衍出来的文化因为胡同的消失而无处安放四处流浪.孟端胡同39号门前有一对石门墩,主人想给它们找一个地方,“一个想了随时可以去看、一个可以让自己的记忆存放的地方”,最后找到的这个地方是北京真觉寺内的石刻艺术博物馆.他们把它捐给了博物馆. 但这样的家并不好找.2004年12月24日记者敲开了保留下来的齐白石故居的门,发现保留下来的也有自己的尴尬. 周围的胡同全没有了,齐白石故居就裸露在车水马龙的马路边上,显得非常突兀. 故居所在的跨车胡同已经不存在了,只留下齐白石故居一个孤独的门牌号———“跨车胡同15号”. “当年这里是文人墨客社会名流齐聚的地方,我爷爷就站在这大门口迎来送往.你现在坐的凳子,就是周恩来总理坐过的.”齐白石的孙女、画家齐自来说,“我们现在变成了孤岛,高楼把我们围成了井底之蛙.” 齐家后人还记得上个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2次修缮故居,而现在他们从有关部门得知,如今的政策是“谁居住谁修缮”. 每当从世界各地来的客人要求参观故居时,他们都是拒绝,因为他们实在无法将这座破败的故居让人们参观,无法展示曾经在这所院子里发生的历史,更无法将这个每一片瓦都充满了文化底蕴的屋子发扬光大,只能看着它慢慢朽坏下去. 与齐白石故居相依相存的胡同消失了,和齐家交往的邻居们散了,这所故居的人文地理生态就没了. 希望胡同不仅仅停泊在梦里.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