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欧洲主要国家的福利国家政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23:35:23
二战后欧洲主要国家的福利国家政策

二战后欧洲主要国家的福利国家政策
二战后欧洲主要国家的福利国家政策

二战后欧洲主要国家的福利国家政策
社会福利政策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是克服贫困,还是应服务于更高层次的目标,是近来西方学者非常感兴趣、且争论激烈的一个问题.学者们最终达成的共识是:当代社会福利政策的目标应当实现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的转变.
  过去的社会福利政策一直以克服贫困为己任.各种反贫困的社会政策不断出现,并花样翻新.客观地说,这些政策在实际运作中产生了重要的正面影响;但也遇上了种种障碍.结果贫困非但没有消灭,反而有加重的趋势.当初西方国家纷纷宣布建成“福利国家”时,曾一度宣称贫困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当这些国家的经济出现“滞胀”,贫困问题重新出现,而且越来越严重.到90年代中期,美国接受政府救济的贫困人口已占全部人口的10%,英国更达到16%.这就使研究者开始了对过去各种社会福利政策的反思与质疑,在此过程中,有关消除“社会排斥”的观念便出现了.
  “社会排斥”原是一个政治学术语.当社会主导群体已经握有社会权力,不愿意别人分享之时,社会排斥便发生了.社会政策研究者借用社会排斥这个词,其意是指主导群体在社会意识和政策法规等不同层面上对贫弱群体的排斥.贫弱群体往往由于民族、等级地位、地理位置、性别以及无能力等原因而遭到排斥.特别严重的是在影响到他们命运的决策之处,根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而这是非常危险的,假如越来越多的人被排斥在能够创造财富的、有报酬的就业机会之外,那末,社会将会分崩离析,而我们从进步中获得的成果将付诸东流.
  正因如此,近来西方社会福利学者热心于探求社会政策新的目标定位,要求反对社会排斥,促进社会整合,以获致稳定、安全而公正的社会.他们并且指出,社会福利学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代表贫弱群体的利益,参与社会游戏规则的制定,使之趋于合理、公平.
  社会福利政策的主体:还只是政府吗?
  社会福利政策的主体可细分为决策主体和行为(执行)主体.传统上,西方国家社会福利政策的决策主体和行为主体都是政府,区别仅仅在于中央政府决策,地方政府执行.这种模式引起了西方社会福利研究者的激烈批评.
  西方在建立和完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过程中,过于绝对地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结果是社会福利项目不断增加、标准不断提高,导致社会福利开支失控,使经济成长乏力,而人民并不满足.东亚地区的低社会福利开支、低税率、人民较高的满意度和较高的经济成长率,便成为对西方社会福利学者颇有吸引力、而急于希望解开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