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乱回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3:07:09
请不要乱回答,

请不要乱回答,
请不要乱回答,

请不要乱回答,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是的,作为母语,语文无处不在,而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其内容是何其有限.我们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认识语文教育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所谓教材只是例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后,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举一反三,才能让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得到提高.
一年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课外练习的设计布置上,注意开发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创新课外练习设计的形式和内容,引导学生跳出语文课本,到语文知识的大海中遨游.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利用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积累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练习的一项主要内容.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吕叔湘先生也曾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看书.”针对目前小学生积累明显不足,入不敷出的矛盾,《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出路,如对五六年级的要求是“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分量很大,也是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能靠老师的强制来完成.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是个个都很浓厚,部分学生对于看哪些书感觉茫然,这就需要我们加以正确引导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必须与课堂阅读教学相结合,因此,布置的内容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课前布置阅读.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主题相仿、相反或相关的内容,往往容易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教《一夜的工作》前,指导学生读有关介绍周总理的书籍、文章,使他们对总理有初步的了解,并在课内提供机会,让学生把课外学到的知识进行交流、介绍.这样,课文的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前得到了解决,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激起他们更大的课外阅读热情.②在课后推荐读物,引导学生把课内所学之法及时应用到课外阅读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学习《草船借箭》后,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佩服之至,这时老师乘机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诸葛亮更多有趣的故事呢?请你看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好不好?又如教过《景阳冈》,建议学生阅读《水浒传》,以了解更多的梁山英雄好汉的故事;在学习了老舍的《林海》、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巴金的《鸟的天堂》、鲁迅的《少年闰土》后,分别推荐学生借阅这些作家的有关文集.这是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同一作家的不同文章,也可以指导他们在学了有关课文后,寻找类似题材的不同作家的作品,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如学了课文《桂林山水》之后,老师推荐学生阅读《西湖风光》、《漓江游记》,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采用比较的方法,用西湖的水来衬托漓江的水之美,并不是西湖不美,西湖的美同样是写不完,道不尽,令人神往,令人遐想,只是写法上与《桂林山水》不同;而《漓江游记》则可以让学生对漓江两岸美丽的风光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向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因此,我在班中提出了“亲近书本,走近大师”的口号.为了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稳定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强化,还注意课外阅读的反馈,给学生以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举办手抄报比赛、故事会、演讲赛等活动,评选“故事大王”、“背诗大王”、“读书能手”等先进个人.这些活动,使全体同学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自信与激励,不断增强课外阅读的兴趣.为了保证阅读时间,我特地设计了每周阅读时间记录表,学生每天阅读后记录,一周交流一次.这样,阅读时间得到保证,还让学生渐渐提高了阅读的自觉性,变“老师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在布置课外阅读时,能抓住时机,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线,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线,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由此构建了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了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2、“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创设活动情境,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现代著名作家巴金说:“我写文章如同生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教育的和谐性就在于如何把人的活动与下述两种技能协调和平衡起来:一方面,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是自我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和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在创造性中,在集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发现和表现.” 苏霍姆林斯基这番论述和谐教育的话语正好概括了生活和作文的关系及重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常常发现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那往往是因为教师让学生脱离了现实生活,学生苦于无话可写.其实,“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其触角可以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拓展学生写作的生活素材,才能让学生从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中感到表达的需要,因为作文正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生活的,一旦离开生活,作文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常常把课外练习的设计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和家长、朋友一起,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走向创设的活动情境中,获得最真切的感受,又由这种真切感受,萌发出内心新的心理体验,及时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表达出来.学生在直接地接触社会,感受缤纷的社会生活后,作文才能闪烁出思维的光彩,语言才能丰富多彩.
例如,“母亲节”前,少总部向全体学生倡议用实际行动表达对母亲的爱.这既是一次孝敬教育的机会,也是一次练笔的好机会.经过一番设计,这样布置:“同学们,人们说‘世上只有妈妈好’,的确,母亲是伟大的,可敬的,她为了你,默默地吃苦耐劳.这难道不值得孩子你的孝敬吗?行动起来吧!母亲节就要到了,趁着这美好的节日,趁着这愉快的星期日,你可以选一份精致的小礼物,献给你慈爱的母亲;也可以亲手为母亲制作一张贺卡,画上最美的画,写上最诚挚的祝福,把它放在母亲的枕边;你还可以替母亲做一件家务活,让母亲轻松一下.然后,把你做的事,写成作文,注意把你做这件事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母亲收到你的礼物时神态有什么变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你有什么感受等等写具体,就成了一篇好文章,把它读给母亲听,她会更加高兴!”一番话,是引导,是点拨,更似一股春风,“吹皱一池春水”,学生心头漾起的是对母亲的感激,是急欲感恩的行动.星期一,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篇篇内容具体,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这不能不使人深信:给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他们不再为无话可说而感到苦恼.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活动是儿童索取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要解决学生的写作素材问题,给学生创设活动情境是至关重要的,寓作文训练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在交际应用中学习作文.如春暖花开时,带学生到野外踏青,让孩子们在暖洋洋的春风吹拂下,在阵阵的油菜花香中,摘野花,挑马兰头,甚至吟诗作画;在天高云淡的金秋,带学生到菊花怒放的公园赏菊,去一片金黄的田野秋游,帮助劳动;平时,开展种植花草蔬菜,饲养小动物,做科学小实验等活动;组织体育项目比赛,进行包饺子、野炊;星期天做一天小当家,跟着父母上一天班,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自己出生时的情况,了解自己的家世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写作兴趣,达到“不容自遏地说”的“情动而辞发”的境界,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的习作怎么会不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呢?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充实到学生的课外练习中,为语文课外练习注入了新的内涵,学生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完成作文,就不会把它当作负担,而是一种感兴趣的活动,一种美好生活的享受.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是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其实用性、价值性,才能转化为实际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并在其“实施建议”部分强调:“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我设计的课外练习中,有很多是需要学生去综合实践的,如 “批判不规范的产品说明书”,教师结合“3.15”消费者权益日,让学生搜集劣质的“产品说明书”,进行分析批判,指出其漏洞,并帮助它改正.又如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错别字大扫除”活动.学生利用双休日,找到不少出现在大街小巷的店名、招牌、广告牌上的错别字,并与有关人员交谈,指出错别字,讲述写错别字带来的危害,劝其改正.学生最喜欢“找碴”,对这一项课外练习,人人都兴致盎然,通过活动,改变了以往部分学生认为作文、作业中出现一些错别字无关紧要的错误想法,在和有关人员交谈的过程中,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这一类课外练习在完成的过程中,往往既要使学生动口、动眼,也要让其动手、动脑,让多种感官协同“作战”,所以很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跃跃欲试,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不愿”为“情愿”.又如春天到了,我设计布置了这样一份为期一周的课外练习:先是引导学生描绘春天:课外收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对联、谚语、诗歌、散文、故事等等,来尽情地描绘春天;然后是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走出家门去感受春天:观察春天的美景,享受春天的阳光,亲吻春天的和风;去野外放飞多彩多姿的风筝,到草地上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并把这春情春景春乐春趣拍成照片,让美好的春色永驻.最后,让孩子们用自己喜爱并擅长的形式赞美春天:喜欢绘画的绘成画,爱好文学的写成文,擅长作诗的作成诗尽情地赞美大好的春色.这项情境型专题练习,让学生在盎然的兴趣中拓展了“春”的知识,丰富了“春”的语言,体验了“春”的美丽,熏陶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同时还培养了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等智能,真是一举多得.完成这样的练习,孩子们岂不快哉!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离不开语文实践.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灵活把握时机,巧于创设种种情境,引导学生在课外有效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就能促使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从而逐步培养起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也锻炼了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还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收集信息、学以致用等多种综合能力.
4、“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开展调查研究,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一提起“探究”、“研究”之类的字眼,很容易使人想起科学家、专业工作者,仿佛那是很神圣又很神秘的工作,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及,更不是我们小学生所能做的,而现在“研究性课程”,“研究性学习”已经走进了基础教育的课堂,走进了小学生的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高.”在阶段目标中,如要求六年级学生“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适当布置一些有探究价值的课外练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诱发学生向高层挑战的求知心理.
去年寒假,我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让学生利用假期围绕“春节”这一主题,从“饮食文化、文学艺术、民间美术、年俗家趣”四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并写出一份调查研究报告.寒假过后,没想到收获了一份意外的惊喜:全班46位学生,人人都完成了这份报告,大部分同学的报告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有传说、有故事、有举例、有议论、有抒情,有的地方还插上了和内容相关的图画.每个同学都精心设计了封面.看得出,这份作业学生是花了功夫的,但问他们感受时,都说:“找资料,问别人,撰写研究报告,花了好多时间,但也学到了好多知识,很有意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研究、探索者.”孩子们最喜欢过年,有关春节的文化、习俗能吸引他们的兴趣,而写调查研究报告,对于第一次接受这种课外练习形式的他们来说,是一次挑战,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了他们内心的这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当然会得到学生的认可了.学生的这份调查报告不但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高度评价,也引起了《海盐日报》记者的极大兴趣,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我班学生,并在2003年2月19日的《海盐日报》上刊出了通讯报道《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
霍益萍教授指出:“开放性的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这样的探究性作业激发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灵感,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从生活中,从身边的环境中发现具有探究价值的对象或问题进行研究.一学期来,我班学生有的研究过天宁寺的历史,有的研究过居住小区环境卫生问题,有的还研究过小区健身器材的使用与保护等问题.这一项项专题练习,让学生通过上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进行调查访问,在看、听、问、想中对问题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写出了一份份颇有见地的调查研究报告.在此过程中,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所没有的许多知识,学会了查阅资料、分析研究问题,丰富了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也有效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语文课外学习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它就像一座丰富而亟待开发的“宝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课外练习的设计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牢记“生活处处皆语文”,拓展语文学习资源,创新课外练习的设计,使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那定会极大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评论 ┆ 举报
最佳答案此答案由提问者自己选择,并不代表百度知道知识人的观点
回答:包子
学长
5月5日 12:49 乐极生悲
上窜下跳
以弱胜强
瞻前顾后
左右逢源
由表及里
揪错 ┆ 评论1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