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23:30:07
高二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二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二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二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 面积 ,其内部的特定性质 相对一致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 北纬30度 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 北纬43-48度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 亚热带季风 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 雨热同期 ;松嫩平原在 温带季风 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 水稻土 为主,耕地多为 水田 ,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 低于 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 黑土 分布广泛,耕地多为 旱地 ,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 高于 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 石油 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 水稻 等,一年 二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 旱地 耕作业,主要种植 小麦 等,一年 一熟 .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 水产业 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 畜牧业 .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 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 煤铁石油 等资源发展 工业,成为我国的 重化工业 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 遥感RS、 全球定位系统GPS、 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 (RS)
⑴概念:人们在 航空器 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 远距离的感知
⑵应用: 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3. 全球定位系统 (GPS)
⑴概念:利用 卫星 ,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 导航、定位统.
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 三维坐标 、 速度和时间 .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
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⑵应用: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
5.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遥感 (RS) 获取信息 ,全球定位系统 (GPS) 信息的空间定位 ;地理信息系统(GIS) 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西北地区概况
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 干旱 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 草原 、 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 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 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
⑴概念:发生在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 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 土地沙漠化 、 石质荒漠化 、 次生盐渍化 .我国 西北 地区最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 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 ;② 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 ;③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
人为因素:
①根本原因: 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
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资源现状
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
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 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⑶雨林生态
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
⑷热带雨林破坏
①根本原因: 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 人类开发 .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 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
保护 放在第一位.① 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 ;②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③ 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 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能源分类
⑴ 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 非可再生 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一是 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二是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 大秦线 、 神黄线 、 焦日线 .
3.能源基地建设:
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 铁路 为主, 公路 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 发展炼焦业 .
4.能源的综合利用
⑴变革原因: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 、
煤铁钢 、 煤焦化 .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 洁净煤 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以 重化工业 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 深加工 、 高附加值 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 农业 、轻纺工业、 高技术产业 和旅游业.
⑶ “三废”的治理:①废渣: 回收再利用 ;②废气: 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 ;③废水: 沉淀净化 .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 利用方式 和流域的 开发方向 .
⑵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 二级 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开发注意:①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②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③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⑷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 夏秋 降水相对较少;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④矿产: 煤铁铜 等丰富.
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⑴ 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⑵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⑶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3.流域的综合开发
⑴开发的核心:河流的 梯级开发 .
⑵开发项目: 防洪 、航运、 发电 、 旅游 、 供水 、 养殖等 .
⑶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⑷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 水电 和 核电 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 炼铝、 化学 等 高耗能 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⑴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 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 一熟 ,易受热量的影响.(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
②地形分布:高原( 畜牧业 )、平原( 种植业 )、山地( 林业 )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③土壤: 黑土、黑钙土 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⑵社会、经济条件:①良好的 工业基础 基础;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 外向型 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农业布局特点
⑴耕作农业区 :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②主要农作物:小麦 、 玉米 、 水稻 等.
⑵林业和特产区:①林业:主要分布在 大小兴安岭和 长白山 区.
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 鹿茸、人参 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⑶畜牧业区:①主要分布在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②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 三河牛 、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3.东北商品粮基地
⑴生产特点:①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 地区专业化 生产.
⑵其他知识:① 三江平原 商品率最高;②国营农场, 机械化程度 最高.
4.农业发展方向
⑴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 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 商品粮豆等的生产 ,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 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⑵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 生态农业和 舍饲 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 集约化草食性 畜牧业.
⑶山区农业 : 森林资源保育 ,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 原料及产品加工 并举的转变.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 改革开放 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最大的 侨乡 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⑴工业化的推进: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 劳动密集型 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 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 劳动密集型 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 产业基础 、 科技实力 、人才队伍和 市场腹地 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 广州 市为基地,发展 汽车 、钢铁、 石化 、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 分工合作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 深圳、 香港 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 “城中村” :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第五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 区域分布不均匀 ;②自然资源一般 不具流动性 .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 需求量大 ,但是能源相对 短缺 ,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 蕴藏丰富 ,需求量 小 ,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 煤为主,易引发 酸雨 等环境问题;②北煤南运对我国 南北向铁路运输 带来很大压力.
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③ 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 战略接替区 ,发展战略是 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①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②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③ 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 ① 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② 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 ;③ 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④ 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⑴产业转移
①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②分类:区域和国际产业转移.
③目的: 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
⑵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②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③市场因素; ④其他: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环境污染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①发达国家 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 ;②发展中国家 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
⑵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①发展中国家发展处于 成熟期或衰退期 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占据利润低的加工环节.②发达国家发展处于 开发期或增长期 的产业;发达国家占据利润高的设计和营销环节.
⑶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伴随着 污染 转移和扩散,发展中国家应注意 产业转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
⑷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①发达国家 产业转移常常引起失业人口增加 ,如日本;②发展中国家 接受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高中地理(必修3)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解读
1.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含义。
①区域的含义: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的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②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③区域的划分:划分区域的指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
④区域的类型一般...

全部展开

高中地理(必修3)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解读
1.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含义。
①区域的含义: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的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②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③区域的划分:划分区域的指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
④区域的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⑤均质区:如根据地形划分出高原区、平原区等;如按照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人文区域,如方言区、水田区等。
⑥功能区: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等。
⑦以经济的发达程度和经济发展速度可把我国划分为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 经济地带。
⑧综合地形和气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划分成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⑨区域的特征:包括\x09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青藏高原地区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特征。
2.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①从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比较自然环境,从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社会(人口、城市化)、文化等方面比较人文环境。
②英国和日本区域差异比较
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
\x09日本\x09英国
纬度位置\x09中纬度\x09中纬度
海陆位置\x09亚欧大陆东侧岛国\x09亚欧大陆西侧岛国
地形\x09崎岖,山地、丘陵为主\x09丘陵、平原、高原、低山
气候\x09南部为亚热带季风 气候,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x09为温带海洋性 气候,气候特点为全年温和多雨 ,此特点主要是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带 影响
植被\x09森林覆盖率高 \x09植被以草地 为主
水文\x09河流短急,不利航行,水能丰富\x09河网较密,大多有运河相连,利于航行
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
\x09日本\x09英国
经济发展特点\x09后来居上\x09工业化最早
传统工业布局\x09多为“临海 型”\x09多为“资源 型”
农业结构\x09以种植 业为主\x09以畜牧 业为主
城市化水平\x09高\x09更高
③中国三大自然区的比较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昆仑山西段、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横断山为边界。
三大自然区差异比较
\x09东部季风区\x09西北干旱半干旱区\x09青藏高寒区
地形\x09平原、丘陵为主\x09内陆高原、盆地\x09高原
气候\x09湿润、半湿润三类季风\x09干旱半干旱温草温沙\x09高原气候
植被、土壤\x09森林土、耕作土\x09草原、荒漠\x09高寒草原、寒漠、冻土
水文\x09水网密、流量丰\x09咸水湖、季节河\x09咸水湖很多
农业\x09种植业水产业林业\x09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畜牧\x09河谷农业游牧业
人口\x09密集\x09稀\x09最稀
城市\x09多、密、大\x09少、稀、小\x09最少、最稀
3.结合实例,理解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美国匹兹堡发展的四个阶段
发展阶段\x09区位发展\x09空间结构\x09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x09匹兹堡,煤炭资源丰富,利用五大湖廉价水运运入苏必利尔湖附近的铁矿,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都”\x09城市与工业发展的空间很大\x09环境良好,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x09资源开发,经济发展\x09产业由匹兹堡等个别中心扩展,“五大湖”沿岸工业带逐渐成熟;形成“芝匹带”等城市群\x09资源面临枯竭;发展空间受制约;环境污染严重;人地关系比较紧张
转型阶段\x09钢铁工业等主导产业衰退;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大量人口迁向南方“阳光地带”成为“冰雪带”,“锈蚀带”\x09产业外迁、人口外迁\x09人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再生阶段\x09整治环境;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匹兹堡成为“知识城”\x09复杂\x09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人的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初期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微弱,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比较简单,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 :人类对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日趋复杂,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转型阶段: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是人地关系不协调的表现;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企业效益降低,区域经济衰败,失业率上升。人地关系最紧张。
再生阶段:人地关系逐渐走向协调。区域发展获得再生的措施有:①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改造或淘汰无增长潜力的产业部门、大力发展新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治理污染,改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③加强交通建设;④加大科研投入。
4.结合实例,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的概念:企业将生产的一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它地区的现象。分类:国内的叫区域产业转移,跨国的叫国际产业转移。目的:降低成本,扩大市场。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大因素:劳动力成本、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③改变区域自然与人文环境(输出产业的地区环境质量提高 ,输入产业的地区出现环境污染加重,同时可使输入地区由乡村地区变成工业化的城市地区),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输出国失业率上升,输入地区就业压力减轻)。
产业转移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①促进了经济发展,原来的乡村地区变成工业化地区,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城镇人口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人地矛盾、重复建设问题日益突出②伴随着产业转移的环境污染也进一步加重了生态环境的压力。5.结合实例,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南水北调工程:
跨流域调水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修建水库可解决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
南水北调对受水区的积极意义:社会效益:改善受水区的投资环境,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效益:逐步消除北方经济发展的“瓶颈”,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机会和空间,推动沿线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机会。生态效益:增加受水区城市生活用水 和工业用水,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缓解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扩大,控制地面沉降 。
南水北调消极意义(以东线为例):长江入海水量减少,海水上溯,河口盐度升高,影响下游水质;使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使输水沿线的低洼地引发盐碱化。
②中国的能源调配:
中国跨区域能源调配的案例有: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的起点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终点长江三角洲(上海)。
意义:对于调出地,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增加就业和财政收入,改善基础设施;
对于调入地,缓解能源短缺,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
西电东送,其能源调配产生的意义与西气东输相似。
北通道,将山西陕西蒙西的煤电和黄河上游的水电送到京津唐地区。
中通道,将长江上游干支流的水电送到华中、华东。
南通道,将云贵的煤电和澜沧江、乌江、西江上游的水电送到珠三角地区。
6.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
合治理保护措施。
以鲁尔区为例:
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
区位因素\x09特点\x09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位置\x09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与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x09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东西欧必经之路、北欧通往中欧、南欧的捷径
交通\x09莱茵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布\x09水陆交通发达,便于区内和区外联系

源\x09煤炭\x09储量大,品种多,煤质好、埋藏较深\x09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
\x09铁矿\x09离法国洛林铁矿较近\x09
\x09水源\x09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水量充沛\x09充沛的水源与煤炭资源相结合,促进了鲁尔区化学工业的发展
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危害:①环境恶化:固体垃圾、大气污染、水污染、热污染等;②传统产业衰落。
鲁尔区综合治理措施:①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②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7.结合实例,了解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明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
以长江流域为例:
\x09上游\x09中游\x09下游



件\x09水能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发展重点。水能主要集中在源头自宜宾段;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是我国众多大江大河的水源地\x09平原面积广大;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类和水产品生产基地;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x09平原为主,江河密布,气候温暖湿润,人口稠密,有利于农业发展;农业基础好,是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题\x09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使长江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洪水威胁加大;水能开发程度低\x09洪涝问题严重。自然原因是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余悸,排水不畅;降水多集中在春夏两季;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能力下降\x09水体和大气质量下降,以太湖为代表的水污染相当严重



施\x09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环境;③建设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x09①退耕还湖,疏浚湖泊;②搞好分洪工程;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④修建水利工程\x09综合治理环境污染。①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加强环境保护
8.结合实例,了解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分析其布局特点和主要问题,说明该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①土地资源丰富;②土壤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分布广泛;③宜农荒地多;④气候温和湿润;⑤山地多。
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①人口少;②农业机械化程度高;③农场经营;④商品率高。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①农业结构比较完整;②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③全国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④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
问题\x09措施
黑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x09①改革耕作制度,加强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提高黑土肥力;②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保护黑土
森林资源减少、覆盖率降低、质量下降、破坏严重\x09①以营林为主;②合理采伐;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湿地系统破坏、湿地面积减少\x09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现有湿地;②“退田还湿”;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9.结合实例,了解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说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以山西煤炭资源为例:
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见下图。
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④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⑤调整产业结构;⑥治理污染。
10.结合实例,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了解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说明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工业化)的优势条件:①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东省南部,毗邻港,与东南亚相邻;②自然条件优越:面积大,平原广阔;热量丰富,降水丰沛;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充足;③社会经济条件好:人口稠密,城市密集;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是我国著名的“侨乡”;④改革开放政策。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的工业体系。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下降、第三产业上升、以第二产业为主导。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城市数目、、城市规模、城市密度、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等指标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x09生态环境形式严峻\x09人地矛盾加剧\x09重复建设突出
对策\x09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x09优化产业结构\x09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11.知道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技术(3S技术)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12.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RS)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卫星、飞船)上利用光学仪器或电子仪器等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遥远的感知,并传送到地面进行分析。
遥感(RS)普通用于资源评估、环境监测和灾害监测,具体应用见下表。
应用领域\x09具体内容\x09实例
资源普查\x09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等\x09对全国土地利用类型分析和量算、对农作物进行估产
环境监测\x09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环境污染、海洋生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植被变化、海上冰山漂流等\x09对南极臭氧空洞面积的测算
灾害监测\x09旱情、水灾、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x09对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受灾面积的统计
13.知道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及其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指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它包括三大部分:空间卫星系统(至少4颗卫星);地面控制系统;用户设备系统,即GPS信息接受机。全球定位系统广泛应用于军事、交通定位导航、大地测量、野外勘测、旅游探险、生态研究等方面。
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航海中,GPS可提供位置、航速、航向、时间、海图航迹。航空中,GPS可进行最佳空域划分与管理、空中交通流量管理、飞行线路管理、引导着陆及停机等。公路运输中,GPS能够提供所处的地理坐标、城市道路图、前进方向,可提示行走路线、发出报警信号等。
14.知道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主要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指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有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应用等。GIS能够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地理空间分布及位置分析、趋势分析、模式分析、模拟结果等。GIS广泛应用于测绘、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市场分析等领域。
15.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主要应用于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城市规划、防灾减灾、治安管理、医疗救护、车辆导航等方面。
16. 知道数字地球的含义。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虚拟地球”,即将整个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的技术系统。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