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题复习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1:46:53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题复习题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题复习题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题复习题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题复习题
中国古代史部分
人教版七年级上、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起源(中国是发现原始人群最多的国家)
1. 原始社会(北京人的出现到禹时期结束)
① 元谋人,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距今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
② 北京人,北京周口店,能够制造工具,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过着群居的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③ 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用骨针缝制衣服;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生活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④ 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住着干栏式房屋
⑤ 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种植粟(谷子)、白菜等,住着半地穴房屋,在陶器上刻上符号
⑥ 华夏族形成:黄帝(人文初祖)和炎帝是古来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华夏族
⑦ 禅让制:尧舜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禅让”,是原始社会中一种民主的制度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 夏、商、西周时期
① 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同时也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②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③ 西周分封制:为巩固政权,周天子实行分封制(把土地和平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加强了统治,成为了一个强盛的国家
④ 青铜器: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了青铜器,商国是我国青铜文化灿烂时期.司母戊鼎(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和四羊方尊是青铜器的代表作,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举世闻名
2.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① 春秋争霸:齐桓公(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晋文公、楚庄王先后成为中原霸主
②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韩、赵、魏三家分晋)
③ 春秋时期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春秋末年,已经使用牛耕,战国时期农耕进一步推广
④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筑都江堰,是世界上著名的防洪灌溉工程
⑤ 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发动变法,使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秦国“国富兵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3. 中华文化
① 甲骨文: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② 医学:扁鹊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③ 文学: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诗人,代表作《离骚》
④ 百家争鸣:a 春秋时期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言论被整理成《论语》 ;老子《道德经》;兵家孙武《孙子兵法》 b 战国时期 法家,主张改革,提倡法制(秦)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1. 秦朝
① 秦始皇(嬴政)灭掉六国后,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② 巩固统一:政治上,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规范文字,后推行更简单的隶属 思想上,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军事上,修筑长城,修筑灵渠,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2. 西汉、东汉
① 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② 文景之治(汉初):西汉初期,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经济上铸造五铢钱
③ 汉武帝大一统: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育上创办太学
④ 两汉经济:长安城内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市”
⑤ 与匈奴关系: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促进汉匈关系
⑥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成为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⑦ 建立西域护都意义: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秦汉文化
① 造纸术:西汉时期出现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 天文: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地动仪
③ 医学:东汉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后尊称他为“医圣”
④ 宗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传入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东汉兴起
⑤ 《史记》:司马迁写,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
⑥ 艺术: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和
1. 三国时期
① 赤壁之战,促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
② 吴国船队曾到达夷州,加强了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2. 民族大融合
① 北魏:鲜卑族的一支建立北魏,定都平城
② 孝文帝改革:a 迁都至洛阳 b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c 官员及家属必须传递汉族服饰 d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e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f 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令 g 学习汉族的立法,崇拜孔子 作用: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3. 文化
① 数学:祖冲之,把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7位
② 农学:贾思勰著有《齐民要素》
③ 书法:王羲之《兰亭序》
④ 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第五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 隋朝
① 开皇之治(隋文帝,杨坚) 措施 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表现 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② 大运河:目的,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主持者,隋炀帝.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作用,大大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
③ 隋炀帝暴政是导致隋灭亡的主要原因
2. 唐朝
① 唐朝建立者唐高祖,晋阳起兵,都城长安
② 贞观之治 唐太宗,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③ 武则天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④ 开元之治 唐玄宗
⑤ 长安城内有市和坊,市坊分开,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3. 科举制度
① 诞生: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正是设置进士科,标志者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② 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性人物
③ 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4. 隋唐民族、对外关系
① 与吐蕃: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入吐蕃,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② 与回纥:今维吾尔族的祖先
③ 与日本:隋朝时,日本派隋使到来;唐玄宗去日本宣传唐文化
④ 与天竺(今印度):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他的《大唐西域记》成为佛学的重要典籍
5. 文化
① 科技:赵州桥,李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印刷术,《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② 文学: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白居易,祖籍太原
③ 艺术:颜真卿,《颜氏家庙碑》;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画圣”
第六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 宋
① 北宋建立: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
2. 经济中心南移(三国时期开始,北宋完成)
② 制瓷业: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 南宋时,景德镇成为制瓷业重心
③ 商业: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 元朝
① 统一蒙古: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
② 元朝建立:元世祖建立元朝,次年定都大都(北京第一次成为都城)
③ 南宋的文天祥积极抗元
④ 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⑤ 行省制: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省.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并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⑥ 民族关系: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⑦ 意大利马可波罗著《马可波罗行记》,广为流传(详见世界古代史古代文化传播、现代史新航路开辟)
4. 宋元文化
① 活字印刷: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② 指南针:战国时期的司南是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被制成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③ 资质通鉴:司马光,编年体通史,记载从战国到五代历史
④ 艺术: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第七单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 明朝
① 加强中央集权表现:设置特务机构锦衣卫;官员选拔八股取士;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
② 郑和下西洋:达到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达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③ 葡萄牙殖民者占领澳门,取得了澳门的居住权
2. 清朝
① 加强中央集权表现: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② 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 意义: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的民族英雄.后清朝在台湾设立了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统一
③ 雅克萨之战: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地区没,后打败沙俄
④ 《尼布楚条约》中俄: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⑤ 西藏管辖措施: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称号;确立了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⑥ 平定叛乱:乾隆下令调兵调伐,平定大小叛乱 结果:设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
⑦ 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嗒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南至南海诸岛
3. 明清经济、文化
① 丝织业:景德镇市明代丝织业中心
② 资本主义萌芽:明中期以后,苏州地区在纺织部门
③ 闭关锁国: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统一台湾后开放4个通商口岸,后将关闭3港,只开广州一处做为通商口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影响: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与世隔绝,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④ 医学:李时珍《本草纲目》 是一部总结性的医学巨作
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谁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⑴这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⑵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他认识到什么问题?⑶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⑷材料三中的镜子是谁?它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
答案:⑴唐太宗⑵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船行走,也能把船掀翻.他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⑶反映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北方各族尊奉他为“天可汗”.⑷镜子指魏征,他重用的人才还有房玄龄、杜如晦.
2.材料一:“贞观之风,一时复振.”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问题:⑴材料反映的内容是什么时期?⑵材料二中诗的作者是谁?⑶说一说这一时期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其影响.
答案:⑴唐玄宗统治的开元时期的繁荣景象.⑵杜甫《忆昔》⑶唐玄宗励精图治,重视人才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的官员下放到地方任职,并戒奢从简,对外开放.这些改革措施,是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经济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3.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材料二:“我们所知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问题:⑴材料二中的“ 选举制度指什么制度?它的完善、兴废是在什么时期?⑵材料一的意思是什么?⑶这一制度(科举制)的影响.⑷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的方式是?⑸隋唐以来历代统治者都沿用科举制的原因.
答案:⑴科举制度,完善在唐朝时期,兴起于隋朝隋炀帝时,到清朝末年被废除⑵天下的有才之士,都被我收罗了⑶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唐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士人用工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⑷分科考试选拔⑸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4.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真国也,常须达.”——《日本书记》
材料二:课本30页图.
问题:⑴材料一反映了哪个国家对中国的看法?并派了很多什么人到中国?⑵这个国家受唐朝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⑶唐玄宗时,有一位大师先后六次东渡到这个国家,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在这个国家设计一座寺庙,至今仍被视为一书明珠?
答:⑴日本、遣唐使⑵日本仿效唐朝的政治制度,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日本的城市和铜钱样式也和唐朝的相似.⑶鉴真、唐招提寺
5.材料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
问题:⑴材料放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⑵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⑶这种现象是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答:⑴南方农业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⑵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⑶唐朝中后期开始,到南宋完成.
6.材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问题:⑴这是谁的诗?⑵反映了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⑶宋代时还有什么传统节日?⑷今天的春节在宋代的时被称为什么?
答:⑴王安石⑵春节;习俗有:祭祀祖先,挂年画、贴桃符,喝屠苏酒,守岁,燃放鞭炮,穿新衣,拜年⑶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⑷元旦
7.材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问题:⑴这是谁的诗句?它有什么英雄事迹?⑵诗的意思是什么?⑶我们要学习他什么样的精神?
答:⑴文天祥,他被元军俘虏后仍然坚贞不屈,拒绝投降⑵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要名垂青史.⑶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高尚气节.
8.材料一:“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材料二:课本57页图“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
问题:⑴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⑵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海外贸易具备的条件.⑷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表现.
答:⑴指南针在航海中的作用⑵宋代的造船技术发达⑶南宋海外贸易具备的条件:指南针的应用,造船业发达具备了技术条件;经济重心南移,农业、手工业发展具备了物质条件;航海经验的积累;南宋地处东南沿海,地理位置优越⑷宋朝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市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达阿拉伯和非洲东海岸;政府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贸易收入占重要地位.
9.材料一:郑君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qu)…….”
材料二: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问题:⑴材料一中的“郑君”指谁?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他最远到达哪些地方?⑵他此举得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和意义?⑶材料反映了明清两朝采取了怎样不同的对外政策?⑷材料二种所反映的清朝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⑸这两种政策产生了什么不同的结果?⑥联系当前现实,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⑴郑和,他从1405年至1433年率船队七次下西洋;他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⑵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中于亚非各国的联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⑶明朝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而清朝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⑷原因是受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和外来侵略两方面的影响,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和妄自尊大.⑸后果: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及时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⑥启示: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国家强盛;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
10.材料:撤销中书省,从此不再设丞相,由六部分里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由于政务繁忙,另设殿阁大学士,已备顾问.
问题:⑴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皇帝只谁?⑵材料中的六部是指那六部?⑶上述材料中叙述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答:⑴明朝、明太祖(朱元璋)⑵吏、户、礼、兵、刑、工
⑶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黄帝手里.
11.材料:(16世纪前期)番彝拂郎机假朝贡,占据屯门海澳,时肆剽掠,屠食婴儿.”
问题:①文中记载了哪国殖民者的侵略行径?②这个国家在我国沿海的侵略活动主要有哪些?③与郑和下西洋活动相比,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答:①葡萄牙②以欺骗手段攫取了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在沿海掠夺、屠杀人民.③郑和下西洋属于友好交往,葡萄牙进行殖民掠夺,属于侵略.
12.材料一:郑成功致荷军总督揆一招降书:“台湾者,中国之土地矣,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材料二:康熙八年,郑经(郑成功之子)要求台湾与版图之外别力乾坤,为康熙帝拒绝.
问题:①“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结合学过得知识加以说明.②简述郑成功是如何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③材料二种郑经要求的本质意图是什么?④康熙帝拒绝郑经后采取的措施是什么?⑤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对台湾的措施有何意义?
答:①三国时期,吴国卫温率船队到达台湾,当是称夷洲;隋炀帝派人到流求;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②1661年,郑成功率将士从金门横渡台湾海峡,在台湾人民的支持下,1662年打败了荷兰殖民者,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③本质是想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④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⑤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和发展.
13.材料一:两块北京的城墙砖被运往美国的一所著名大学,安放在该校博物馆的突出位置.旁边的牌子上写道:这两块城墙砖的历史比美国的历史还要长.
材料二:西安北京等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有人说:“一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
问题:①写出以北京为都城的主要封建王朝及北京当时的名称.②北京的故宫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在建筑史上有何地位?③西安在隋唐时期称什么?当时的标志性建筑是什么?
答:①金:中都;元朝:大都;明朝:北京;清朝:京师②明成祖时,紫禁城(故宫)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③长安,大明宫含元殿.
14.材料: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
问题:①材料出自哪一部著作?阐明了什么观点?②这本书还有哪些主要内容?③这本书有何影响?
答:①《天工开物》,阐明了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②这本书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③被译成多种外文,外国学者称它为“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5.十九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问题:①《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什么时候创作的?②《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③《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有何价值? 
答:①曹雪芹,清朝②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BUDFTUIDD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