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的细节为话题的作文 帮我弄一篇600到800字就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16:26:26
以历史的细节为话题的作文 帮我弄一篇600到800字就行!

以历史的细节为话题的作文 帮我弄一篇600到800字就行!
以历史的细节为话题的作文 帮我弄一篇600到800字就行!

以历史的细节为话题的作文 帮我弄一篇600到800字就行!
稍加修改,节选择下就OK了
历史的细节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多少风流人物;斗转星移,又有几多故事,曾经扭转乾坤.惊涛骇浪,人人都已然侧目,莫不感慨于斯;而涛之所起、浪之所源,却原是涓涓细流、微微绵力!
沧海桑田,恒河沙数,我们取出今人的放大镜,对着其中一滴五彩的水珠、一片多棱的贝壳,仔细去把玩、品味,就不由使人感慨系之:苍茫寰宇,冥冥之中,细节之力、细节之功,绝然不可小觑.
启功先生一首《贺新郎"咏史》已然说尽个中味道:“古史从头看.几千年,兴亡成败,眼花缭乱.多少王侯多少贼,早已全都完蛋.尽成了,尘一片.大本糊涂流水帐,电子机,难得从头算.竟自有,若干卷”.
2006年5月14日,中央电视台一套《世界周刊》栏目的一期节目题目是《小纽扣,惹大祸》.说的是1812年拿破仑六十万大军征伐俄罗斯,面对长驱直入的法军,俄沙皇亚历山大自焚其城,阻断入侵者的供给,拿破仑大批军马死亡,拿破仑军队饥寒交迫,其中大部在严寒中冻死于野,仅2700名幸存.此役之败,后人追究过去,以为纽扣之故.话说拿破仑军,当年制服鲜艳考究,后为节约经费将衣服上绘有“帝国之鹰”的铜纽扣一律改为锡制.锡制品在13.2度以上便与铜一样坚硬,但在遭遇零下33度奇寒后,必然化为灰沫.于是,法军在刺骨的寒风中,在冰天雪地里,不得不常常敞胸露怀,将士冻死也就顺理成章.
虽然说,拿破仑的部队侵入俄国,其败不可能全在于区区纽扣,但纽扣这一细节对部队非战斗减员起了重要作用,至少成为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元素.
另外一位挑起了全球性的战争的希特勒,本来早早就被反战组织暗杀,这个世界不知少丢多少性命;然而,执行1944年4月20日的这次暗杀计划的施陶芬贝格伯爵,半路上的一次迟疑,导致希特勒虽被炸伤,却“天不绝曹”,历史在这里没有按和平者的意愿而出现拐点.原来,这位前去执行暗杀任务的施陶芬贝格先生,虽然万事俱备,有机会进入希特勒主持会议的会议室,放置了炸弹的公文包也放到了希特勒身边的桌下,但是因施陶芬贝格伯爵本是独臂英雄,且剩下的一只手也被炸去了两根手指,因此装有两颗炸弹的公文包实在提不动,行至半途思量再三还是减下了一颗,自然炸弹威力大减.希特勒命不该绝.二次世界大战本能尽早结束,让数十亿人民为之惋惜.
事后,希特勒不仅报复性地捕杀了5000人,而且更加残酷地清洗反战阵线,更多可能的阻止战争的策划自然流产.历史啊,该怎么写,又可以怎么改,无一不与小小细节紧密相关.
中国历史上哪一朝哪一代的变化,哪一出不具有典型的戏剧性?仔细品味,其中总有一些细节,让人掩卷后便会陷入沉思.
就说华夏的形成,没有依据否定它与黄帝、炎帝、蚩尤、尧、舜、鲧、禹、皋陶、伯益、启息息相关.历史是不存在“如果”的,但今天我们暂且“如果”一番,看看华夏可能会是怎样的演变,中华大国可能会是怎样的命运?
黄帝时期,华夏已具雏形,如果当时黄帝不会推算天文,如何展现他过人的聪明能干?
如果他不懂造车船,如何以实用的生存技术使人敬仰?
如果他并不精通医学无能与神医歧伯研究出一套治病方法,有没有可能成为部落首领?
如果他不是娶嫘祖为妻,如果嫘祖并不会养蚕、织帛,有没有机会使黄帝能长驻部落首领之位?
如果炎帝所部更为强大或“阪泉之役”胜负改写,炎帝部落有无可能与黄帝部落合并,是否就不会产生“炎黄子孙”之说?
传说黄帝大战蚩尤,蚩尤请来“风伯雨师”助战,如果黄帝无能搬来天女驱散风雨,那么今之中国会不会尽是蚩尤之后呢?
尧是黄帝的玄孙,为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如果尧没有“禅让”的品德和制度,历史上大概不会有舜帝的存在了吧?
尧的时期如果不派鲧去治水,如果不是九年治水未果,就不会出现走上历史舞台的禹,至少不会有能继舜位的禹了么?
禹的晚年有合法的继承人皋陶,如果皋陶寿命稍长,就不会让凿井出名的伯益继位?
如果伯益的过度政权不存在,那么是不是就存在禹的儿子利用世袭势力夺取最高权位呢?
如果禹的儿子启继续尊重“禅让”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或许就不叫“夏”了吧?
历史本就是一根巨型的长链,朝代交替算是长链中的大环,大环之中又套一组组小环,深究下去则全是历史事件中的若干细节.
再说秦始皇统一中国.谁都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提是,“商鞅变法”使僻处西边的秦国由弱变强而地广主尊.“商鞅变法”不仅使赢政13岁接位时就已然是实力最强的秦国之王,而且商鞅试行推广的君主集权制、郡县制、官僚爵位制、“什伍”编户、刑律、土地私有和一夫一妻的小农经济形式等,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奠定了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基础.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商鞅服务于秦孝公之前的一段故事大可成为中国封建历史巨制中的重要细节.
商鞅本是卫国贵族,自幼拜李悝为师,学成之后先到了魏国,做了魏相公叔痤的门客.公叔痤临死前,向魏惠王推荐了商鞅,可惜魏惠王听公叔痤的极尽夸奖之言以为病重的胡话,没有吸纳商鞅,放他去了秦国.秦孝公对商鞅献出的“强国之术”大悦,录用商鞅,并于公元前359年起动变法革新.商鞅于秦孝公元年入秦,三年变法,五年为左庶长,十年为大良造,至二十二年商鞅迫使魏国献河西之地与秦媾和.这时的魏惠王方恍然大悟曰:“寡人恨不用公孙痤之言也!”
魏惠王与商鞅失之交臂,在历史如许之大事件中可能不算重大事件,但如果这一细节被改写,那么,谁能说后来更为强大的诸侯不是魏国呢?事实上,当初公孙痤向惠文王推荐商鞅时也曾提到,如果商鞅不用,“即除之”,以免被他国所用,徒增竞争对手国家实力.如果,当年惠文王一念既定,杀了商鞅,就没有了以后的秦孝公支持并推行成功的变法,那么,谁又能断言后来的秦王赢政有能力统一六国?谁能肯定“德迈三皇,功过五帝”的就一定是那位39岁称帝的始皇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