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赏析寻辛弃疾的《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注释、翻译、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7:04:36
辛弃疾的《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赏析寻辛弃疾的《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注释、翻译、赏析,

辛弃疾的《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赏析寻辛弃疾的《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注释、翻译、赏析,
辛弃疾的《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赏析
寻辛弃疾的《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注释、翻译、赏析,

辛弃疾的《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赏析寻辛弃疾的《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注释、翻译、赏析,
矛盾重重的《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2010-11-24 23:55:14)
标签:辛弃疾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稼轩词文化 分类:读辛弃疾词札记
水调歌头
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
这阙词让我琢磨了好久,查了很多的资料.因为我非常想了是什么时间、是什么地点、送别什么人.
词的内容并不难懂,“落日古城角”是时间和地点;“把酒劝君留”是事件.“长安路远”,物理空间上来说是去帝国的中心、心理空间上说是去帝王的心.以此为领:从上阙挂六国相印的苏秦、“欲上青天览明月”的李白,到下阙“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投笔封侯千里乞归的班超……都是“劝君留”的凿凿证据(都没有好的结局).尾句王粲幕府于刘表时所作的登楼赋,将自古英雄多寂寞缓缓诉出.高楼远眺令场景回转到首句,郁郁之情却随目光悠悠宕开.
然而,令我难解的是,这首词是出自辛弃疾笔下.不论是之前细读过的、还是大概知道的词,我印象中的辛弃疾是应该有“转折”的那一笔.可是,“长安路远还劝君留”一气而下,包括过片的“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都是将此意递进了一层.“落日古城角”一个朝代也正临近日暮,更有点滴血残阳的意思.
我查不到这阙词是辛帅为谁而做.1173年冬他从滁州调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这个职位是类似幕府的官员.他没有立刻去南京,而是以“筋骸之疚退居闾里”,在获知叶衡“除知建康府”后1174年1-2月间到任.也许,只是也许,是这期间写给自己的.南归10年深感“长安路远”,所以留下了和他的性格这样矛盾的一阙词.
不觉中又在词意中沉溺许久.还是一贯的想法,虽然体会内容美是重要方面,但是每种艺术形式都会具有不同的形式美,应当用心体会和研究,才能够完整的欣赏作品.今天在读这首词时,主要是学习龙榆生先生《词学十讲》的第三讲“选调和选韵”.
初读这首词,并不需深思内容,即感受到与以往所读辛词截然不同的隐隐幽怨.查阅《水调歌头》的词牌和选韵,就明白这感受的由来也是词人精心安排.
《水调歌头》源自于隋炀帝和著名的大运河.水调歌是为这个修建之凄惨可比长城的大工程而作,所以“声韵悲切”.《水调歌头》为其中被流传的一部分或者是其首段.
前后片各四平韵,以仄仄-仄平平为主要基调.因为根基浅,我很难体会到古代的声调美,只是感觉仄声抒发起来较痛快有力、平声徐缓悠长.连着3个仄声后被2个平声压住,有种欲吐不畅的感觉.词人选的韵也是幽怨的尤侯韵.
内容安排上也仿佛与大运河有点关联,当时的运河是从洛阳到杭州,中间经过瓜州(我有些搞不清楚).苏秦是洛阳人、班超葬在洛阳.李白与杜甫在天宝三年(744)的春夏之交,相遇于洛阳.李白是遭遇谗毁,由长安被赐金放回,时年四十四岁.杜甫是“忤下考功第”后的第十年,时年三十三岁(摘自《李白与杜甫诗歌往来·郭沫若》).我不知道王粲跟洛阳有没有关系,他是山东邹城人,现来看是辛弃疾老乡,不知道按宋朝行政区划是不是.从刘表到曹操,他一生都是幕僚.辛弃疾闾居在哪儿不详,这期间有一首周孚的送别他的诗地点是京口,“京口瓜州一水间”相去应该不远.
正如龙榆生先生所讲,优秀的作品在创作时的确是非常讲究的.同时,随着作品的流传词人的思想也变得可以琢磨.经过矛盾之后,叶衡的调任也许是转折性事件.但是,在这首辛词中流露出的“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之矛盾,也许是他一生喜爱陶渊明的端倪,那正是还有一大堆的废话要慢慢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