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4 06:31:22
赏析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

赏析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
赏析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问这两首诗分别写出了诗人的什么形象?
给这两首诗分层,并写出层意.
这两首诗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

赏析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
陶渊明《饮酒》赏析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陶渊明《饮酒》赏析
发布日期:2005-12-5 18:08:50 作者:佚名 出处:本站原创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景简介
陶渊明(365~427),浔阳柴桑人。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田园生活、墟里风光,为诗歌开辟一全新境界。

全部展开

陶渊明《饮酒》赏析
发布日期:2005-12-5 18:08:50 作者:佚名 出处:本站原创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景简介
陶渊明(365~427),浔阳柴桑人。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田园生活、墟里风光,为诗歌开辟一全新境界。
《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此为第三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教授点评
【主持人】陶渊明幽居于田园之中,不问世事的隐士,竟然能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成为后世士大夫的精神归宿,您能谈一谈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吗?
【程郁缀】陶渊明在我们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是非常突出的,他的120多首诗歌可以说每一首诗歌都是非常非常好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是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我们说唐代有很多田园诗人,比如说王维、孟浩然,宋代有些田园诗人,像范成大、杨万里。唐宋这么多的田园诗人应该说他们所创作的田园诗都是在陶渊明田园诗的浓荫笼盖之下,可以说是没有超过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所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他生在公元365年去世在427年。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9岁以前主要是读书的时期,从29岁到41岁他是一会儿出来做官、一会儿又要归隐,是仕隐反复的时期。他在彭泽当县令时有一次上级来检查工作,他的这些下级的书吏们就说,你赶紧把衣服穿好了帽子戴好了再去迎接吧。他喟然长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挂冠而去。这种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傲骨,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像李白,他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那么他挂冠归隐以后就隐居到田园中去,他的晚年是在田园中度过的。他跟乡亲们的关系非常好,自己有酒的时候就让隔壁邻居的老人们一起来喝酒,他自己没酒喝的时候就去敲人家的门说你家有没有酒,所以这个是非常率真的。而且他还亲自参加体力劳动,他有首诗歌写“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个“愿”一般人理解为回归自然之愿,但是我觉得除了这个以外还可以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这个愿望就是丰收的愿望。我认为只要能够丰收,那么衣服打湿了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理解可能更接近于普通的老百姓,而且这一点也不影响陶渊明形象的伟大。陶渊明性格方面是非常率真的,他自己说“少无适俗运,性本爱丘山。”他很喜欢自然、很喜欢率真,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这个人不会弹琴,可是他自己家里老是放着一把无弦琴,就是没有琴弦的那个琴,高兴起来的时候就把琴拿着拨喇拨喇,没有琴弦肯定没有声音的,没有声音不要这个声音。“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就是说只要有琴动的意趣就不需要有子弦的声音,这是非常有趣的。他的一生最喜欢的一个是美酒,一个是菊花,这两点都非常突出,这两点在《饮酒》其五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主持人】请您给我们评析一下陶渊明这首《饮酒》。
【程郁缀】这首诗是非常好的一首诗,他开头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间,可是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那么“在人境”一定会有“车马喧”,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他自己自问,说“问君何能尔”,就是我问你是什么原因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下面他就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是说山里面自然的景观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时分飞鸟呼朋唤侣结伴而归,大自然是在这个很自然的气氛中飞鸟就回到鸟巢中去了。然后从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渊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种境地。但是这样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辩已忘言”了。
【主持人】这首诗对我们今天的意义何在?
【程郁缀】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决心隐居后所作。诗人通过描写农村的美好风光,展现自己闲适的生活和超脱的心境。
此诗的语言平淡朴素,但又不失韵味。以毫不夸张的手法,用家常话写出沁人心脾的境界,显得自然而又耐人寻味。“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这句话把这首诗的语言特色表达得淋漓尽致。
以景为诗源,以情为诗缘,以理为诗尾。前四句的“心”与“地”正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的关系。只要你“心远”,无论在何地都不会受世俗喧嚣的干扰。你,一边采着菊,一边赏着山,人景融为一体。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构成一幅美好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物我相融,意味无穷。
全诗清新自然,无任何矫情,写出诗人与世无争、怡然自得的感情。若是没有他超凡脱俗的品性,和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如何能有如此海阔天空的诗作。欲 人都有欲。人欲无忌,而人欲有异;人欲无边,而人欲有限。活到哪种年纪就有哪种欲望。无欲望便无希望。但欲因人生,人因欲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欲望,不同的欲望造就不同的人。立欲必正,验欲必果。人生如何,重在立欲。欲系福祸,各自把握。唯非分之欲是过。欲壑难填,莫坠其渊!

收起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饮酒》诗
建一座宁静的草屋于人间仙境,尘世种种喧嚣尽在身边,耳朵却早已游离于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之外。这是心境所致啊,心与嘈杂保持了距离,所居之处自然偏僻而显幽静。黄昏之际,缓缓踱到东篱之下,随手采撷一束散发幽香的黄菊,不经意的抬头,南山自然而然地在...

全部展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饮酒》诗
建一座宁静的草屋于人间仙境,尘世种种喧嚣尽在身边,耳朵却早已游离于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之外。这是心境所致啊,心与嘈杂保持了距离,所居之处自然偏僻而显幽静。黄昏之际,缓缓踱到东篱之下,随手采撷一束散发幽香的黄菊,不经意的抬头,南山自然而然地在眼前呈现。山中的景致是如此之美,哪里有清晨与黄昏的区别。抬头仰望天边,结伴的飞鸟成行飞过山头,飞向远方......
隐士陶渊明为我们刻画了如此一个远于世俗的人间仙境,将自己孤傲而宝贵的情感贮藏于这般宁静的山水花鸟的景致之中,读来令人幽思不断、情意绵绵,也难怪作者自己都“欲辩已忘言”了。
作者历经了半生的人海沉浮,历经了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后,终于达到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精神境界。究其原因,原来是心远地自偏,在割除了所有的与世俗与官场的联系后,独居自然的一隅享受山水带来的其乐融融,这是多年煎熬后解除尘世束缚的高度自由的体现,更是作者隐逸情致的完美书写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是清新而淡雅的,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长于自然的怀抱,游离于世俗的喧嚣。同时菊又是历代文人笔下高洁品质的象征与自比,陶渊明也不例外,他以寄情山水的深意与情思借菊抒发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远志向。他看到了飞鸟于山间徘徊,他更看到了自己,宛如在《归园田居》中所唱:“久在繁笼里,复得返自然!”
于是,他有将自己比作那不刻意观望而自然呈现的幽幽南山。陶渊明在与自然的拥抱中找到了真我,达到了物我不分之境。那是他煎熬了几十年所期盼的,这一天他真正拥有了,也就真正隐遁了,那兴奋之情又哪里是言语所能表达。“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正是这点睛一笔,将无限深情融于诗中美景,给读者留下无限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无限艺术魅力。
陶渊明借《饮酒》感怀,情融于景,景中见情,情景并茂,余韵缭绕,将满腔情思化于不动声色的意境酿造中。为我们在尘世喧嚣中寻到了一份灵魂的安静。可谓情与境的完美结合,正因为这样,陶渊明为我们谱写了古今传诵,流芳百世的饮酒之歌,人生之曲。

收起

(1)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

全部展开

(1)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 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2)大致在魏晋以前,以儒家说为核心,中国人一直相信人类和自然界都处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这一种外于而又高于人的个体生命的权威,在东汉末开始遭到强烈的怀疑,于是就迎来了个性觉醒的时代;在文学创作中,相应地有了所谓“人的主题”的兴起。但个性觉醒,既是旧的困境与背谬的结束,又是新的困境与背谬的发现与开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个体生活与永恒的宇宙的树立。诗人们不断发出哀伤的感叹:“人生无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自顾非金石,咄令人悲”(曹植《赠白马王彪》);“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诗》)。人们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无限存在对有限人生的压迫。
但是,即使说困境与背谬注定要伴随人类的全部进程(这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观念),在不同的阶段上,人还是要寻找不同的解脱方式。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诗意上的,人也要发现一种完美的生命形态。所以到东晋末,在玄学的背景中,陶渊明的诗开始表现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这就是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联系,而是相反地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在他的《饮酒》之五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优美。凭着它那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尽管庄子早就说过,这一切都是“宾”,即精神主体的对立面(用现代语汇说,就是“异化”),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位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
于是有了这首诗的前四句。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车马喧”,意味着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所谓“冠带自相索”。因为陶渊明喜欢诉穷而人们又常常忘记贵胃之家的“穷”与平民的“穷”全不是一回事,这两句诗的意味就被忽视了。实在,陶家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是浔阳最有势力的一族。所以,尽管陶渊明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门无车马终究是不寻常的。所以紧接着有一问:你如何能做到这样?而后有答,自然地归结到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处的“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进一步说,“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着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
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高明在这种结构毫无生硬的人为痕迹。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被作者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难怪连造语峻峭的王安石也大发感慨: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原来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化”迁变的表现,只是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投入到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和名利的竞逐中,以至丧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态,只有归复自然,才能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题名叫《饮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飘飘然忘乎形骸的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另一种版本,“见南山”的“见”字作“望”。最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批评说: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东坡先生非常聪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处,他的话说得不错。为什么不能作“望”?因为“望”是有意识的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还可以深一步说:在陶渊明的哲学观中,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人生之所以有缺损,全在于人有着外在的追求。外在的追求,必然带来得之惊、失之忧,根本上破坏了生命的和谐。所以,在这表现人与自然一体性的形象中,只能用意无所属的“见”,而不能用目有定视的“望”。
见南山何物?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一切当然是很美的。但这也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句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卉木繁荣,和风清穆”(《劝农》)等等,不胜枚举。这都是表现自然的运动,因其无意志目的、无外求,所以平静、充实、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实际的意思,是说这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泼泼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后世禅家的味道,。
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非常重要。它提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去体悟,去咀嚼。
这首诗,尤其是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称誉。然而简单地以这种美学境界来概括陶渊明的全部创作,又是偏颇的。因为事实上,陶渊明诗文中,表现焦虑乃至愤激的情绪,还是很多,其浓烈几乎超过同时代所有的诗人。但也正因为焦虑,他才寻求静穆。正像我在开头就说的,这是在新的困境与背谬中所寻得的理念和诗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态。也许,我们能够在某个时刻,实际体验它所传达的美感,进入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但这绝不可能成为任何人(包括陶渊明)的全部人生。

收起

陶渊明《饮酒》赏析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 陶渊明《饮酒》解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饮酒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意思)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赏析《饮酒·结庐在人境》饮酒 结庐在人境①,而无车马喧②.问君何能尔③,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⑤.此中有真意⑥,欲辨已忘言.“悠然”一词表现诗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什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句子赏析 陶渊明 饮酒 赏析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作者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 陶渊明 饮酒 的译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补充:思想感情呢? 根据陶渊明《饮酒》诗句写一幅画面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意思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饮酒 其五 写作背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诗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请口语简明回答请口语简明回答两句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中”的“而”和“问君何能尔”的 “尔”在句中分别的意思. 9、选出下面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饮酒 (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A、这首诗在 语文古诗赏析饮酒(其五)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请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饮 酒【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这首诗记叙、 赏析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