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是如何状难写之景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02:02:18
【商山早行】是如何状难写之景的?

【商山早行】是如何状难写之景的?
【商山早行】是如何状难写之景的?

【商山早行】是如何状难写之景的?
首句“晨起动征铎”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外面己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店里面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虽然都没有明写,却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封建社会甩,一般人由于有固定家产以及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在家干日好,出门一日难”“好出门不如歹在家”之类的谚语,就是这样产生的.因此,“客行悲故乡”这句诗,也就能够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在赶路的时候还在“悲故乡”—为离开故乡而难过,那么夜间住在“茅店”里,不用说也是想家的.这一点,在尾联作了照应和补充.把首尾联系起来看,就不会像有些选注家那样乱加解释了.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当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时,他举出了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①李东阳更分析了这两个佳句在艺术构思方面的特点.他说: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怀麓堂诗话》)
所谓“音韵铿锵”,指的是音乐美:所谓“音象具足”,指的是形象鲜明、内涵丰满.这两点,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不足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李东阳是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来的.这样,就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了.他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特别是动词(这从薛雪等人的解释中可以看得出来).他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与组合.这两句诗如果分解为最小的构成单位,那就是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当然,在根据这十种景物的有机联系组成的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在“鸡声”中,作了“声”的定语的“鸡”,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和“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旧社会的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宿”得早,耽误的时间就得用“早行”来补偿,所以一般都是“鸡鸣早看天”.看见天晴,就决然早行了.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诗人写的又是山区的“早行”,“茅店”也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把代表这些有特征性的景物的名词组成“鸡声茅店月”,就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在旅途上,特别是在山区的旅途上,“板桥”是有特征性的景物:对于“早行”者来说,“霜”和霜上的“人迹”也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诗,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称得上“意象具足”.“音韵”呢,也的确很“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