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分求论文 还有追加 帮我啊!写一篇2000字的论文 是关于 如何使采访顺利进行 的论文 写得好追加200 谢谢大家帮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07:56:54
200分求论文 还有追加 帮我啊!写一篇2000字的论文  是关于 如何使采访顺利进行 的论文      写得好追加200   谢谢大家帮忙

200分求论文 还有追加 帮我啊!写一篇2000字的论文 是关于 如何使采访顺利进行 的论文 写得好追加200 谢谢大家帮忙
200分求论文 还有追加 帮我啊!
写一篇2000字的论文 是关于 如何使采访顺利进行 的论文 写得好追加200 谢谢大家帮忙

200分求论文 还有追加 帮我啊!写一篇2000字的论文 是关于 如何使采访顺利进行 的论文 写得好追加200 谢谢大家帮忙
教你如何进行采访
1、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是什么关系?
答: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报道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对于新闻采访写作来说,采访是了解事实,写作是反映事实,两者都是第二性的.然而在具体过程中,采访决定写作.这是因为:第一,新闻采访先于新闻写作.只有通过新闻采访才能获得新闻材料,也只有掌握了新闻村料才会有新闻写作.第二,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结果和归宿.新闻写作,不能凭主观意志去“合理想象”,把没有采访到的东西写进新闻作品之中,而应如实地将采访到的事实充分而准确地反映出来.第三,从采访到写作,是记者对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一个完整的过程.记者采访时要考虑到写作,这不仅可以使采访更有目的地深入进行,而具也能更好地为写作服务.写作是采访中调查研究的继续,是采访的深化和最后完成阶段.所以,任何“重写不重采”或“重采不重写”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不对的.只有正确地看待采访和写作的关系,记者才有可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
2、新闻采访活动的性质是什么?采访过程是怎样的?
答:新采访活动的性质可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从认识角度讲,它是记者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特的一种活动.从具体的工作业务角度讲,它是记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完成了从实际中来,并为到实际中去作好准备的工作过程.从新闻学的角度讲,它是一种适应新闻工作要求的特殊的调查研究.它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去认识和采集重要的新闻材料.采访活动的这种性质,对采访活动起着支配的作用,并使采访活动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实践看,新闻采访活动的一般过程是:记者依据一定的新闻线索,有所准备地深入实际和群众,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和使用某种手段,从现实中发现新闻材料、挖掘新闻的意义,并迅速、及时地加以搜集和核实,从材料、观点、角度先进方面,为从事某种新闻体裁的写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当然,这里说的是一般的过程.由于采访的对象不同、内容不同,宣传报道的任务和写作体裁要求不同,新闻采访活动的具体过程也会相应地有各种不同的变化和表现.
3、新闻线索从何而来?
答:新闻线索的来路概括起来有三条:*一是来自上面的,二是来自下面的,三是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和挖掘的.第一条来路是指有关领导机关或编辑部送给记者的新闻线索.这类线索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因为它从客观实际中来,又经过有关领导机关或编辑部初步衡量与审核.记者应当认真对待这种新闻经索但不能把这种线索当作固定不变的框框.记者应当主动与有关领导机关和编辑部联系,从他们那里获得可供采访的新闻线索,不能当“老等”,否则工作就会陷于被动局面.*第二条来路是依靠广大通讯员和读者提供新闻线索.这是一条重要的新闻线索来路.首先,记者从上头得到的线索总是不多的;其次,一家新闻单位的记者有限,记者的活动面和时间、精力有限,全靠记者自己去发现新闻线索,就可能有不少“新鲜的活鱼”漏网.为此,记者应当设法使这条来路畅通,加强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广交朋友,建立通讯网,使自己成为一个小小的社会情报的中心,新闻线索会源源而来.*第三条来路是记者通过种渠道去挖掘新闻线索.挖掘新闻线索的方法有如下几种:一是认真研究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领导人的讲话和编辑部的报道计划,明确采访方向和报道意图.二是记者通过广泛深入的社会活动,处处当“有心人”,从直接观察和“每事问”中获得新闻线索.三是记者通过对情况的积累,密切注视事态的发展和变化,从中获得新闻线萦.四是通过参加各种会议,或翻阅来自各方面的书面材料,从中寻找和发现新闻线索.五是对已发的新闻,进行追踪采访,从中发现新的线索.六是从大量的群众来信来访中发现新闻线索.*记者在以上三个方面所下的功夫越多,他所获得的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便会越多.特别是从第三条来路得到的新闻线索,记者的感受一般都比较深,采访的目的也比较明确,因而较有把握取得好的采访成果.
4、采访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答:根据中外记者的经验,采访前要做好两种准备工作:一种是经常性准备工作,一种是临时性准备式作.经常性准备工作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政策上的准备.你是搞经济报道的记者,就要熟悉经济理论和党的经济政策;你是搞文教报道的记者,就要熟悉文教理论和党的文教政策;你要到特区采访,就要熟悉党的特区政策;你要到少数民族地区采访,就要熟悉党的民族政策,等等.这种准备要靠经常的学习和积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秦效的.二是资料上的准备.你是搞哪一方面报道的记者,就要有哪一方面的资料积累.这样,一旦有了新闻线索,就能够迅速判断这一线索的新闻价值如何;同时在稿件中将你掌握的资料作为背景材料写进去,以提高稿件的可读性.有了资料积累,还可避免报道失实.临时性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实报道目的;二是设计报道方案,包括选择采访对象、确定采访方式、方法,拟定向采访对象提出的问题等等;三是做好一些技术性的准备工作.*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准备工作做得好,可以提高采访效率,提高稿件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缺乏采访准备,盲目进行采访,就会事倍功半,或者需要“返工”,甚至采写的稿件被“枪毙”.
5、采访前怎样搜集和研究采访对象的有关材料?
答: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采访对象的简况.包括性别、年龄、职业、职务、家庭情况、主要社会关系、基本的政治态度等等.二是采访对象的专长、主要贡献或专著曾产生过什么影响,在同行中的地位,别人有过什么评价或传说等等.三是采访对象的特点,包括性格好、爱好、目前的心理状态、是否健谈、对接受采访是否习惯、有何忌讳等等.此外,还要分析采访对象与所采访的问题有何利害关系,是否愿意回答问题,会不会隐瞒事实真相等.*采访前尽力熟悉采访的对象,这是取得采访成功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但是,这项准备工作条目那样多,怎样才能做得好呢?主要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既要考虑不同采访对象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某项采访的实际需要,还要考虑做这项准备工作的客观可能性.比如我们的采访仅是为了弄清某个人的某个问题,那么着重环绕与这个问题密切相关的方面做准备就可以了.如果我们的采访是为了弄清某个人的全貌,自然就应尽可能搜集和研究这个人的各方面的材料.
6、怎样确定采访目的?
答:首先要掌握采访对象的必要材料,这是确定采访目的的基础.其次,要对掌握的材料从它的社会属性和新闻属性两个方面加以考察,看看在这两个方面有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这是确立采访目的的关键.*迅速而准确地确定明确的采访目的,是一个称职的记者具有的特殊素质.这种素质同新闻敏感一样,也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因此,一个记者如果不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如果不了解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愿望,就不知道应该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强调什么,回避什么;同样,如果一个记者不懂得新闻工作的原理、特点、方法及其活动规律,就无法从新闻的角度去确定该采访什么、不采访什么,该抓什么问题,不抓什么问题,也就不可能确定正确的采访目的.由此看来,确定明确的采访目的,不是脱离实际、胡思乱想所能办到的.
7、怎样进行电话采访?
答:电话采访是新闻采访活动的一种简便方式,它一般用于采访比较简单的事情,更多的则用于对某次采访的内容进行补充或核对事实.电话访问的最大特色,是以报道被采访者的话为主的,因而记者问、听、记的能力要特别强.由于这种采访是通过电话来进行的,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无法见面,因此记者提问前要有充分的准备,问题要明确,语言要简洁,层次要分明.在听对方的回答时,要善于抓住被访者最重要、最生动、最富有表现力的话,还要听出对方说话的神态、内在的感情和真正的意思(是正面的话还是反面的、幽默的或是讽刺性的话).记录要快、要准确、还要记下对方的语调与感情.电话采访的优点是省时、经济、怀念速.它的缺点是:第一,没有保障.如果在访问过程中电路突然中断,或者对方不乐意接受采访而借口不在,或者记者问到要害问题时避而不答,都不能达到采访的目的.第二,只能听声音,见不到人,记者不能观颜察色,缺乏现场感.第三,采访难以深入,所采访复杂的事情不宜使用.
8、怎样采访突发性事件?
答:采访突发性事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记者一定要闻风而动,利用可能利用的最快的交通工具迅速赶赴现场进实地突击采访.然后用最快的通讯工具电话、对讲机、无线电报话器等将消息传回编辑部,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刊登(播放)出来,如果记者出发前报纸即将付印,要跟编辑部打招呼,预先留出版面或撤换别的稿件.尤其是多家新闻单位同时采访同一突发事件时,更要讲求速度,抢先发表新闻,决不能慢慢腾腾,落于人后.*二、一般发生突然事件的现场总是乱烘烘的,记者进入采访现场后,要保持头脑冷静,不受七嘴八舌的干扰.要及时找到该事件的主管部门的负责人了解事件的主要精况,事件的当事人和目击者对事件可能有不同的说法,记者要根据现场观察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决不能人云亦云.*三、要根据突发性事件的不同性质,决定是进行公开报道,还是写内部材料.有些不宜公开报道的、或不宜马上公开报道的,就不要公报道或马上报道.要尊重主管部门的意见,不要为了抢新闻而不一切地报道,结果产生不良影响.*四、对有些突发性事件,记者在发出第一篇报道后,要继续深入进行采访,进一步弄清事件的起因、性质、后果、发展情况、处理结果和经验教训等,进行连续报道.
9、采访记录的内容主要有哪几项?
采访记录的内容主要有七项:第一,记要点.即把重要事实、情节和密切相关的背景材料如实地记录下来.第二,记易忘点.通常包括时间、地点、人名、数字、有特点的人的人物语言及各类业务专用术语等.第三,记疑问点.把采访对象讲得不清楚、或与记者已掌握材料有矛盾的情况、事实和说法记录下来,供重点提问或进一步核实之用.第四,记思想.把采访对象对所提供的事实和情况的认识、见解记录下来,供记者分析采访材料时参考之用.第五,记有价值的原话.采访对象在回管问题时,要能说出一些能反映个性特征、或能揭示事件本质的精炼语言,记者要注意把它准确地照原话记录下来,以供写作引用之用.第六,记眼见的材料.即把新闻现场所见到的有特点的场景和被访者的服饰衣着、神情举止等记录下来,用于写作,可作新闻立体化.第七,记感受.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对被采访者所提供的材料会有某种分析和判断,比如某个材料典型,能说明什么,可供什么用等等,把它记录在有关村料的旁边,这利于材料整理和写作.
10、简述新闻采访的基本路线及其要点?
答:从新闻采访业务的工作规律看,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分析具体事物,全面而准确地认识、搜集客观存在的新闻材料,这是做好新闻采访工作的根本路线.我国强调记者的采访,要依靠党委,深入实际和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探求客观事物的本质.*新闻采访路线包括三个基本要点:*(1)强调新闻事实必须源于社会生活和群众的实践活动.唯物主义认为,构成新闻的事实,都是来自于客观实际,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群众的实践活动,永远是新闻的源泉.新闻采访最突出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某种社会价值事实,及时、准确地进行采集.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变化,群众中的各种实距活动也必然层出不穷,这就决定了新闻的源泉永远不会枯竭.只要有人类存在,新闻的事实就永远不断涌现,因此,新闻采访的任务也就永远不会有完结的时候,这是新闻采访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对这个原理承认或者不承认,是新闻采访学中区分唯物论反映论与唯心论先验论的主要标志.*(2)记者是调查研究的专业人员.既然新闻源于实际,记者也只有深入实际,对客观事件进行调查研究,才能可能发现、理解和掌据构成新闻的事实.新闻工作者作为一个反映者,工作的对象是被反映的客观事实,如果不接触不深入调查研究被反映的对象,那么,反映者也就不复存在.从这个上意义上讲,新闻采访是一种调查研究,就新闻记者应当是调查研究的专业人员的说法是符合唯物主义观点的要求的.*(3)记者调查研究要认真“吃透两头”.所谓吃透两头,简单地讲,就是对来自上面的精神、指示要深刻领会,对来自下面的精况要清楚明白.这两者关系密切,一般地说,吃透了“上头”会有助于“吃透下头”“下头”吃透了,同样也会有助于更好地“吃透上头”便也有这种情况,上头与下头不一致,那么“吃透下头”则是对“上头”的最权威的检验,“上头”的应当服从“下头”的,这是一个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态度的问题,亦是所谓“上下结合”的一种调查研究的方法.
11、怎样理解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
答:在访问中,正确理解和处理好记者与被采访者的关系,对完成人物采访的任务是十分重要的.人物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在这种交往中,记者有权根据自己对客观情况的分析,按自己所确定的目的和需要去提出问题,并请被采访者作出回答.而被采访者,也有权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作出相应的决定,即是否回答和怎么回答,无论被采访者的职位高低,采访时双方应当是平等的.记者无权强迫对方必须回答和怎样回答,也没有必要放弃自己的目的和要求去迎合与奉承被采访者,他应当不卑不亢而又策略地开展访问活动.同样,被采访者也无权强迫记者必须接受他的回答,更不能要求记者只准听,不准问,或不容许记者刨根问底,或只许记者问,不许记者到现场观察等等.记者与被采访者就是这样一对矛盾,两方既是平等的关系,而实际上又是处于职业上、身份上各社会地位上的不等同的关系.
12、什么叫新采访的活动方式?
答:采访的活动方式,是记者采集新闻的具体活动的形式和方法的总称.所谓采访的活动方式,实际上就是指记者为进行采访而与被采访的对象接触以及开展采访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同形式和方法.*记者采访的活动方式是各种各样的.有个别采访、开调查开采访、现场踏勘采访、蹲点采访、电话采访、街头采访或截访、交叉采访、各种不同类型的集体采访、立体采访、易地采访、跨行业采访、遥控采访、突发事件采访等.
13、什么是采访活动方式的手段?
答:采方活动的手段是指记者接触被采访的对象或事物及其过程中,为获得准确的新闻材料和实现采访的目的而采取的各种具体的方法.新闻采访手段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可归纳为基本手段和具体手段两个方面.基本手段主要包括访问和观察两种,而具体手段则是由基本手段生发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正常手段和特殊手段.
14、什么叫访问?
答:从整体上说,访问是记者在有限时间内,通过提问的方式与访问对象交谈,有目的进行挖掘和采集新闻材料的最重要的一种基本采访手段.使用这种手段,虽然涉及许多问题和方面,需要从不同实际情况出发去加以研究和解决,但在争取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善于借助相关的心理学原理解决好“取”和“予”的矛盾,提问和交谈的目的必须明确,访问重心在于采掘新闻材料等诸方面,就是进行一切访问活动的共同要求.这是对访问手段的基本理解.*访问记录要掌握的要点是:(1)为报道提供相应的事实;(2)深入掌握某个事件和问题;(3)为写作提供有用事实.

如何使采访顺利进行
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具有亲和力。因此,为...

全部展开

如何使采访顺利进行
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具有亲和力。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人物专访难写在于人们对其要求和关注程度高。人物专访难写在于如何不流于平淡、所写人物有鲜明特点。如果读者看完后能记住这个人物,并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这就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人物专访。而鲜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都取决于采访的成功与否。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谈沟通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采得好采得细,对人物就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就能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和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更加准确地提炼主题,让读者想看、爱看,觉得可信、可亲、可学。采访失败,就是再精心运作,也写不好。采访的好坏,记者提问的技巧尤为重要,问题提得好、提得准有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笔者认为目前记者在提问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提问过大过空,让被采访者不知如何回答。一些记者采访还是喜欢"你有什么感想"等"老三问"套话。二是记者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问不能简明扼要。问话让采访对象不得要领,一些记者轻问重写,提问辞不达意,他们往往笔头功夫过硬,嘴上功夫不行,在认识上还有偏见:认为注重口才是讲花架子,不务实。笔者经常能看到一些记者提问,说了好多话绕不到主题上,如问一个农民企业家,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有意于资助农村教育。说来说去,不仅把被采访者说糊涂了,连记者自己也不明白说了什么。三是记者的采访态度不端正,也有学识有限。有的记者提问时信口开河,对对方回答不理解,使对方在心理上产生反感,从而与记者拉开了心理距离。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了采访对象的谈话情趣。
被采访对象容易出现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观上是配合采访的,但却由于紧张或激动总是开不了口。来自基层的农牧民、工人容易出现这种现象。二、消极应付采访。虽然开了口,却总是偏离主题,或有意识地回避记者某些敏感问题。三是采访对象牵引着记者跑,被采访者信马由缰,一泻千里地讲下去,记者不能控制局面,采访费了不少时间,看似记了一大堆,要用的却不多,既费时又费力。
针对以上一些不足和问题,笔者依据自己肤浅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同行探讨。
一、事先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确立主题,围绕主题事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一些问题可以现场发挥,但关键的问题一定要做准备。记者在采访前主题明确既可保证采访有的放矢,也能减少时间浪费。记者必须要有几个直奔主题的问题,事先要有充分的估计,不打无准备之战。有些口才不太好的记者,用这种方法,效果更好。一是可以做到心中有底,临阵不会慌乱。二是也可以事先练习问话。几个问题其实也就是采访的大纲和思路。有助于记者控制局面,把采访者引到主题上来。笔者在采访一个商界女强人时,这个女企业家见多识广,表现欲望很强,话很多却总跑题。笔者事先设计的几个问题就用上了,一跑题,就用一个问题把她问回来。
二、用内行话提问。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没有。记者张嘴一问,被采访者就能听出来,你对他的事情了解不了解,你对他的工作认识程度有多高。记者问外行话,很难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同,也就无从深谈,记者也就难以探寻到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记者要与采访对象交朋友,触及他最敏感的神经,探索其心灵。最容易找的共同语言就是采访对象的行业话题。这对于采访性格内向、腼腆、有胆怯心理、不易开口的采访对象有效果。记者可以提问一些他所熟悉的话题来引导他开口,最简单就是和农民谈他的庄稼施了什么肥;和牧民谈产了几只冬羔;和司机谈车的型号性能。当然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冒充内行。如记者采访下岗再就业典型,采访对象是做针织品的。笔者以前曾长期采访纺织行业,对针织较为了解,采访时顺口说出氨纶、细螺纹针、圆形织机等专业用词,让采访对象很惊喜。她认为对她的行业很看重,无形中缩小了心理距离。这次的采访用了8个小时,采访对象把想说的不想说的都说了出来,情况掌握得细、全,通讯写出来就真、有感染力。
三、提问轻松话题,安定采访对象情绪。对一些由于激动或紧张不能很快进入状态的采访对象,为了让他们情绪安定下来,记者可以先谈与主题无关而又轻松的话题。通过轻松话题让对方放松情绪,尽快缩短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一盆花、一段经历,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或对方的兴趣爱好都可以成为提问的话题。笔者在采访中常采用这种方法。有次采访一位英勇牺牲的警察妻子,警嫂心情总平静不下来,笔者就问有关他们女儿的事情,从年龄问到女儿对父亲的死如何说的、如何想的。然后就引到了采访的主线上来。在采访残疾音乐家方放(国际大奖获得者)时,他因为反感采访,加之紧张,采访无法进行。笔者就问古典吉它与民谣吉它的不同等他所熟悉的问题,使他放松。
四、对回避采访的,以提问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诱导其配合采访。用老话说,采访也是功夫在诗外。丰富的知识的确有助于采访。笔者在采访一个锐意改革的全国先进法院院长时,院长怕宣传自己影响不好,笔者事先了解被采访者古文造诣很深,对法家思想和军事很有研究,就问他对韩非子、荀子、商鞅和《吕氏春秋》的评价,通过对商鞅"轻罪重判重罪不将至也"的看法,自然而然他就谈到了他进行的改革。采访进行下去了,并改变了采访对象的态度。原只限半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不知不觉延长到五个小时。
五、在提问时兼顾双方,问受众想知道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人物之前总要认真思考。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想,想读者想知道这个人物的什么,会对他的哪些感兴趣。只有心中想着读者,读者才会喜欢看你写的文章。同样,也要站在采访对象角度考虑:他想要告诉读者些什么,他有什么好的经验和闪光的东西对读者有启迪。只有两方面都想到了,记者提的问题才会让双方都感兴趣。还要注意保护采访对象的隐私,不要问粗俗、猎奇与主题无关的问题。
六、记者提问态度要真诚、客观、不带个人倾向。不要提有提示作用的问题,以免诱导或限制对方的回答。提问多用探讨式、商量式而不要用生硬的、审判的口气。提问方式根据不同对象采用正问、反问、引导、激将等。记者与采访对象打交道要时刻记着贫贱不欺、富贵不媚,提问语气要平和,话语要真诚,不能有训斥、嘲笑的成分。
七、提问要开门见山,提问语要简明扼要,易听易懂。提问语要用开放式的,多用怎么样、什么、如何等字眼,给对方以广阔的回答空间。不要像法官审判一样问:"是,还是不是。"提问语要注意具体,可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比如问一个农民:"你知道怎样维护消费者利益吗?"就可以分成:"你周围的人买过假冒伪劣的东西吗?""买了怎么办的?到哪去找?找谁?"
八、提问语要注意"五不用":不用长句、不用倒装句、不用否定语气提问、不用有歧义的话提问,在提问时不要生造词语、任意改用专用名词。学会多用口语,长句分成短句来问。
九、适当使用些激将法。充分发挥激将的作用。用有分量的尖锐提问使一些回避主题的采访者不得不直面回答。成功的采访,所提问题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要提一般性的问题,有意突出其尖锐的一面。有分量问题是记者水平的一个体现。名记者法拉奇就是以提问尖锐近乎挑衅而闻名的。笔者在采访一致力于改变的某单位领导时,提出:"你用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推行改革,群众会告你专制强权,也许以后会影响你的政治前途,你有可能会成为牺牲品,你对此怎么看?"这个问题一下就引起了该领导的重视和兴趣。采访完后,他说:"本来想应付一下,念念材料就完了,可你的问题不得不让我说话了。"而在采访一位有争议的企业家时,笔者直言不讳地问:"人们对你的评价是毁誉参半,你对此怎么看,你对自己如何评价。"这个问题打开了采访对象的话匣子,也撕开了他的防护衣。后来采访对象说:"你是第一个涉及到这一问题的,我一下就觉得你对我很了解,而且是公正平等地对待我。"
写一篇有血有肉、鲜活的人物专访是采写者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做好提问是关键。问题问好了,第一步就走好了,离目标也就近了。

收起

给我吧

采访前怎样搜集和研究采访对象的有关材料?
答: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采访对象的简况。包括性别、年龄、职业、职务、家庭情况、主要社会关系、基本的政治态度等等。二是采访对象的专长、主要贡献或专著曾产生过什么影响,在同行中的地位,别人有过什么评价或传说等等。三是采访对象的特点,包括性格好、爱好、目前的心理状态、是否健谈、对接受采访是否习惯、有何忌讳等等。此外,还要分析采访对象与所采访的问题有何利...

全部展开

采访前怎样搜集和研究采访对象的有关材料?
答: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采访对象的简况。包括性别、年龄、职业、职务、家庭情况、主要社会关系、基本的政治态度等等。二是采访对象的专长、主要贡献或专著曾产生过什么影响,在同行中的地位,别人有过什么评价或传说等等。三是采访对象的特点,包括性格好、爱好、目前的心理状态、是否健谈、对接受采访是否习惯、有何忌讳等等。此外,还要分析采访对象与所采访的问题有何利害关系,是否愿意回答问题,会不会隐瞒事实真相等。*采访前尽力熟悉采访的对象,这是取得采访成功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但是,这项准备工作条目那样多,怎样才能做得好呢?主要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既要考虑不同采访对象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某项采访的实际需要,还要考虑做这项准备工作的客观可能性。比如我们的采访仅是为了弄清某个人的某个问题,那么着重环绕与这个问题密切相关的方面做准备就可以了。如果我们的采访是为了弄清某个人的全貌,自然就应尽可能搜集和研究这个人的各方面的材料。
6、怎样确定采访目的?
答:首先要掌握采访对象的必要材料,这是确定采访目的的基础。其次,要对掌握的材料从它的社会属性和新闻属性两个方面加以考察,看看在这两个方面有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这是确立采访目的的关键。*迅速而准确地确定明确的采访目的,是一个称职的记者具有的特殊素质。这种素质同新闻敏感一样,也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因此,一个记者如果不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如果不了解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愿望,就不知道应该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强调什么,回避什么;同样,如果一个记者不懂得新闻工作的原理、特点、方法及其活动规律,就无法从新闻的角度去确定该采访什么、不采访什么,该抓什么问题,不抓什么问题,也就不可能确定正确的采访目的。由此看来,确定明确的采访目的,不是脱离实际、胡思乱想所能办到的。
怎样进行电话采访?
答:电话采访是新闻采访活动的一种简便方式,它一般用于采访比较简单的事情,更多的则用于对某次采访的内容进行补充或核对事实。电话访问的最大特色,是以报道被采访者的话为主的,因而记者问、听、记的能力要特别强。由于这种采访是通过电话来进行的,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无法见面,因此记者提问前要有充分的准备,问题要明确,语言要简洁,层次要分明。在听对方的回答时,要善于抓住被访者最重要、最生动、最富有表现力的话,还要听出对方说话的神态、内在的感情和真正的意思(是正面的话还是反面的、幽默的或是讽刺性的话)。记录要快、要准确、还要记下对方的语调与感情。电话采访的优点是省时、经济、怀念速。它的缺点是:第一,没有保障。如果在访问过程中电路突然中断,或者对方不乐意接受采访而借口不在,或者记者问到要害问题时避而不答,都不能达到采访的目的。第二,只能听声音,见不到人,记者不能观颜察色,缺乏现场感。第三,采访难以深入,所采访复杂的事情不宜使用。

收起

200分求论文 还有追加 帮我啊!写一篇2000字的论文 是关于 如何使采访顺利进行 的论文 写得好追加200 谢谢大家帮忙 求一篇关于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文献综述我的论文已经写出来了 需要写文献综述...但是一点头绪都没有 有没有哪位大哥能帮看看如果有人能写 我把论文发过去 帮写 追加200分 帮我写一篇文章,好的追加200分《闪光的团徽》600字左右写好了追加200分!快 求帮我写一篇暑假作文要500字左右的.30分悬赏.最好自己写.写的快的追加20分.初二水平的. 做一个社会调查报告(1000字)然后写一篇关于社会调查的论文(5000字)请大家帮我找找吧 如果符合我的要求我会给追加分的 求一篇以《那时花开》为题的作文开头!只帮我写个开头就行了,不要在网上复制啊,不要歌词和复制的,写得好的追加分 求一篇权威的南京大屠杀的论文我们老师要求看一篇论文之后写评论,现急需一篇易懂,但是权威人士写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论文,还有,教教我怎么写论文的评论?给你我所有分. 我分全拿出来了,写一篇(建国六十周年)作文快啊,还有42分我加不上去,写好了后我再追加 求大一物理论文,好的话追加我所有的分.求救啊. 求大家帮我写一篇关于( 珍爱生命,健康成长 )的论文 求高人帮写一篇读后感 800字左右吧 最好新写的文章 急.新创作的追加分 谁可以帮我写一篇关於国庆的作文.700字,好的追加30分700字,好的追加30分 帮我找一篇高中物理论文..怎么写呢? 简述中华民族发展史请帮我写一篇论文 帮我写一篇关于三讲三爱的论文 谁帮我写一篇政治小论文在线等 谁帮我写一篇数学小论文 谁能帮我写2篇湖南长沙宁乡农村变化论文帮我写2篇差不多的论文1500字就可以随变举些例子就可以写了我再追加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