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2:18:45
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

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
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

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
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究竟是什么?诸家学说不一.但有一点则少有争议,这就是几乎大家都公认:中国戏曲艺术有着极其鲜明的民族特征,从创作思想、表演形式到欣赏态度,都和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大相径庭,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事实上,由于中国戏曲艺术产生和成熟都最晚,又是一门综合艺术,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便成了中国艺术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所以,只有首先弄清了中国艺术的审美意识体系,才说得清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
  如果把中国艺术看作一个整体,那么,舞蹈、音乐、诗画、建筑和书法,便可以看作是它美学结构的五个层次:最核心最内在最深层的是舞蹈的生命活力,它表现为气韵与程式;其次是音乐的情感律动,它表现为节奏与韵律;第三是诗画的意象构成,它表现为虚拟与写意;第四是建筑的理性态度,它表现为充实与空灵;最后是书法的线条语言,它表现为抽象与单纯.它们共同地构成了中国艺术的精神.
  一 气韵与程式
  中国戏曲与舞蹈的关系,似乎最密切.
  舞蹈,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样式.在上古时代,它被称为“乐舞”.不过,中国上古时代的乐舞,却既不只是音乐,也不只是舞蹈,而是集文学(诗)、音乐(歌)、舞蹈(舞)等多种艺术样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曾经和作为立国之本的“礼义”一起被并称为“礼乐”,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后来,乐舞逐渐消亡了,代之而起的便是戏曲.戏曲和乐舞一样,也是集诗、歌、舞等多种艺术样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所不同的,只是多了些具有一定戏剧性的故事情节.
  所以,戏曲也可以说是“有故事的乐舞”.
  不过,故事虽然加了进来,却并不怎么重要.中国传统戏曲的情节,一般都比较简单,有的几句话就可以说完.有些“折子戏”,简直就没有什么情节.然而,歌舞的分量,却相当之重.而且,越是情节简单,歌舞的分量就越重,“戏”也就越好看,这真是咄咄怪事!看来,中国戏曲要演的,似乎并不是故事情节;观众要看的,似乎也不是故事情节.否则,故事情节早已烂熟于心的戏(比如《群英会》),为什么要看了一遍又一遍?故事情节完整连贯的戏(比如《失街亭》、《空城记》、《斩马谡》),为什么可以拆开来单演(“批零兼营”,既演全本戏,又演折子戏,也是中国戏曲特有的演出方式之一)?故事情节曲折复杂的其他艺术样式(比如小说、电影、电视剧),为什么并不能取代戏曲?可见,对于中国戏曲来说,故事情节,并不重要,至少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
  那么,中国戏曲要演的,中国观众要看的,主要是什么呢?是歌舞.中国传统的戏曲(比如京昆),无非三大类:唱工戏、做工戏和武打戏.但无论哪一种,其台词都无不音乐化,其身段都无不舞蹈化.如《文昭关》、《二进宫》、《借东风》,简直就像独唱音乐会;如《挑滑车》、《三岔口》、《盗仙草》,又像是舞蹈或杂耍.更多的,当然还是载歌载舞,唱做念打齐全.这就和西洋戏剧迥异.西洋的戏剧,话剧是话剧,歌剧是歌剧,舞剧是舞剧.有歌就没有舞,有舞就没有歌,要不然就是歌舞都没有.然而中国的戏曲,却集诗歌舞于一体.观众看戏的时候,也是连歌带舞和戏一块儿看.试想,如果没有歌舞,或者只有歌没有舞,像《徐策跑城》、《贵妃醉酒》这样的戏,还有什么看头?
  可以说,没有舞蹈,也就没有中国的戏曲.中国戏曲的舞台演出,不但唱的时候要舞,不唱的时候,其舞台动作,也是节奏化程式化亦即舞蹈化的.更重要的是,中国戏曲不但能取舞蹈之形,而且更得到舞蹈之魂.
  这个“魂”,就是气韵与程式.
  气韵,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核心,就是气.有气,才能气韵生动,也才能气势磅礴、气象万千.什么是气?中国哲学和中国美学中的“气”或“元气”,无非就是人所能感觉到而不能科学地表述的生命力或生命感.但是,这种生命力或生命感,却易于为艺术所体验.舞蹈,便正是体验生命活力的一种最佳审美形式(关于这一点,闻一多先生在其著名的《说舞》一文中有极其深刻的论述).中国戏曲艺术之所以要借助舞蹈,要用歌舞来演故事,也无非是要体验和保有这样一种生命活力.
  所以,中国戏曲艺术,也和中国其他艺术一样,极其讲究风力和骨力.风骨都本之于气.气动万物就是风,动而有力就是骨.具体到艺术,则风讲动人之情和飞动之势,骨讲立人之本和内聚之力.再具体到戏曲,则“手眼身法步”讲究的是飞动之势,“字正腔圆”讲究的是内聚之力.但不论唱做念打,都必须功底深厚,情感投入,意守丹田.因为有功底才有骨,有情感才有风,守丹田才有生命力.厚功底、重情感、守丹田,才能“气韵生动”.什么是丹田?丹田就是人体中聚气的地方.对于练功的人来说,就是“命根子”.用丹田之气来表演,也就是用生命来表演.中国戏曲艺术的感染力,就来源于此.
  生命活力纳入审美形式,就形成了程式,何谓程式?程式就是法度、规矩、章程、格局、格式、模式、范式、样式,是一种在长期实践中定型了的东西.中国艺术几乎无不讲程式.诗有格律,画有笔法,词有词牌,曲有曲谱,书法则有格式.“草字不入格,神仙不认得”.岂止是“不认得”?也“不好看”.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一举手、一抬足,甚至某些并不好看的形态(比如醉酒),为什么一到舞蹈当中就好看了呢?就因为它被程式化,变成可以观赏的东西了.所以,程式化也就是审美化.舞蹈,就是通过程式化将生活形态和生命活力变成审美对象的最典型的一种艺术.
  因此,中国的许多艺术都通于舞蹈,趋向于舞蹈,甚至可以看作是舞蹈.比如中国书法和绘画中的狂草和写意,简直就是纸上的舞蹈.当然,最典型的还是戏曲.中国戏曲的舞台演出几乎自始至终会由一系列程式构成:圆场、走边、起霸、亮相,一举一动都有程式.可以说,离开程式,就演不成戏;不懂程式,就看不成戏.正是超模拟非写实的程式,使中国戏曲成为一种可以脱离故事情节来观赏的戏剧样式.因为中国戏曲的程式,就和绘画中的笔墨一样,本身就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本身就是可以独立观赏的东西.一种艺术,如果连它的构成部分和构成方式都有审美价值,它还能不是美的艺术吗?
  二 节奏与韵律
  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国戏曲,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
  节奏和韵律是音乐和舞蹈不可或缺的东西,也是程式不可或缺的东西.程式之所以是可以独立观赏的审美对象,就因为其中有节奏和韵律.你看中国戏曲的程式,云手也好,趟马也好,哪一种没有节奏,没有韵律?许多程式,在表演时,都要伴以锣鼓点儿(比如亮相时就常常伴以“四击头”),就是为了保证和增强节奏感.有了节奏感,程式就变成非常好看的东西了.正如一首歌曲中所唱的:“四击头一亮相,美极了,妙极了,简直OK顶呱呱!”
  但是,只有节奏没有韵律也是不行的.如果没有韵律,程式就会变得僵硬,没有观赏价值了.所以,不但青衣们柔美的程式要有韵律,武生们英武的程式也要有韵律;不但音乐唱腔要有韵律,动作身段也要有韵律.事实上,中国戏曲的舞台演出,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节奏和韵律,这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又一美学特征.
  节奏和韵律,使中国戏曲不但近于舞蹈,也近于音乐.
  音乐也是中国最古老最受重视的艺术样式之一.中国古代音乐不但水平高,而且地位也高.它甚至被看作一种最高的道德修养境界和社会理想境界:做人,要“成于乐”,才能成为“圣人”;治国,要“通于乐”,才能造就“盛世”.因为在古代中国人看来,音乐和天地宇宙一样,具有一种理想的美,——既井然有序,又高度和谐.因此,真正的音乐,伟大的音乐,应该与天地宇宙相通,这就叫“大乐与天地同和”.
  什么是“和”?中国音乐和音乐理论追求的“和”或“和谐”,其实是一种情感体验,即“和谐感”.因为在中国美学看来,音乐的本质无非就是情感的表现与传达.不但音乐如此,诗、舞蹈、绘画、书法、雕塑、建筑,也无不如此.因此,一件没有人情味、不能激起情感共鸣的作品,不但不能算作艺术品,而且简直就不可思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自然尚且如此有情、重情、多情,而艺术品居然无情,那还算什么东西?
  中国戏曲当然更不例外.戏,是要有人看的.如果戏中无情,请问在中国又有谁看?事实上,尽管中国戏曲的题材很广泛,但最受欢迎、久演不衰的,还是那些最能打动人心、激起观众情感共鸣的剧目,如《白蛇传》、《秦香莲》、《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玉堂春》、《十五贯》、《宋士杰》、《桃花扇》、《打渔杀家》等等.此外,一些人情味很浓,极富生活情趣的小戏,如《小放牛》、《刘海砍樵》、《夫妻观灯》等,也颇受欢迎.在这些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剧目中,真正引起人们兴趣的,并不完全是故事情节,更主要的,还是那些世俗的伦理情感,那些可以为之开颜、为之切齿、为之恸哭、为之欢呼的喜怒哀乐.情感是可以反复体验,也是必须反复体验的.因此,这些戏,就会被看了一遍又一遍,而且百看不厌.一出戏,如果情感内容极其丰富,又有好听好看的歌舞,那就更会倍受青睐,成为公认的好剧目.
  这样看,中国戏曲又可以说是“以歌舞演情感”.
  因此,中国戏曲的节奏与韵律,也就是情感的节奏与韵律.在许多人看来,中国戏曲好象没有时间概念,也没有空间概念,舞台上的时间节奏和空间节奏也很混乱.《白良关》尉迟恭发兵北国只绕了一圈,《徐策跑城》从城楼到朝房却跑了好几圈.十万人的大仗,几个过场就完;一个马失前蹄,却演得淋漓尽致.一封书信,洋洋万言,几笔写就;况钟监斩,只要勾一下,却总也勾不下去.宋江坐楼,一夜功夫,不过几个唱段,寻书却寻了老半天.其实,这里讲究的,正是情感的节奏:但凡交代情节的,能快就快,能省就省,而表现传达情感的,则不惜笔墨,着力渲染,根本不考虑时间的长短.甚至在兵临城下杀头在即的紧要关头,剧中的人物(一般是小生、老生、正旦、老旦之类)仍会坐下来不紧不慢地咿咿呀呀唱个没完.那么长的功夫,敌人的箭,早就该射进来了.
  然而,中国戏曲舞台是一个由情感的节奏和韵律构成的空间.这是一个充满了人情味的生存空间,也是一个充满了音乐情趣的艺术空间.在这里,空间方位和时间节奏都对应着情感的律动,变成回肠荡气的唱腔和优美精彩的身段,展现在观众面前.这就形成了中国戏曲的另一个美学特征:虚拟与写意.
  三 虚拟与写意
  虚拟与写意,是中国诗画艺术的美学特征.
  中国诗讲虚拟:“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请问谁能坐实?中国画讲写意:“逸笔草草”,“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过意似而已.因为中国诗画艺术和中国一切艺术一样,是以情感的表现和传达为本质、为己任的.因此,它们的逻辑,就是情感的逻辑;它们的真实,也就是情感的真实.依此真实,就不必拘泥于外形的酷似、物理的真伪;依此逻辑,就可以反丑为美、起死回生.抽象、写意,是不求外形的酷似;夸张、变形,是不辨物理的真伪;枯藤老树、残荷败柳皆可入诗入画,是反丑为美;与古人对话,让顽石开口,是起死回生.
  这样一种艺术观,在戏曲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认真说来,虚拟性,是一切艺术的特性.画的苹果不能吃,画的鞋子不能穿,诗人绘声绘色地描写骑术,自己却不会骑马,就因为艺术是虚拟的.所以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康拉德·朗格则更谓艺术是“有意识的自我欺骗”,是一种成年人的游戏.的确,戏者戏也.戏剧和游戏都是那种明知是假,却又认真去做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虚拟,是一切戏剧甚至一切艺术的共性.
  中国戏曲的独到之处,是坦率地承认艺术的虚拟性.西方戏剧基本上是不承认这一点的.他们的演出,是“现在进行式”,十分重视舞台上的真实感.他们设想演员和观众之间有一堵看不见的墙,叫“第四堵墙”,设想观众是从“钥匙孔里看生活”.所以,他们的道具、布景等等,总是面面俱到,力求真实.但是,这种做法其实是吃力不讨好的.花钱多不说,也未必有效果.因为道具布景做得再像,也是假的,而且其真实性也总是有限的.比方说,你总不能在演到冬天时让剧场里冷得滴水成冰,在演到夏天时又热得观众满头大汗吧?
  中国的戏曲艺术家就高明得多.他们干脆公开承认是在演戏,一切都是假的,不过是“以歌舞演故事”.也就是说,中国戏曲的演出,是“过去叙述式”的.咱们姑妄言之,你们也姑妄听之,对付着看.这样一来,演员自由了,观众也自由了,谁也没有心理负担.遇到演出条件受限制、演员有困难的时候,观众还会出来帮忙,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帮你克服.比方说,舞台上没有水,行船怎么演?演员的办法是用桨划拉两下,意思是:我上船了.观众也默认:行,你上船了,接着演吧!反正咱们演的看的,都是过去的事儿,就不必那么叫真儿啦!
  这可真是事半功倍,花小钱办大事情.这种做法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极其尊重观众,充分调动观众的积极性,让观众参与到戏剧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来.结果,问题得到了解决,观众还很高兴,何乐不为呢?
  事实上,尊重观众,也是中国戏曲的一贯作风.比方说,《坐楼杀惜》中刘唐的自报家门就是.刘唐一上场,就对观众说:某,赤发鬼刘唐是也.这原本是不应该的事,因为宋代的刘唐不可能和我们说话.而且,既然是和隔了上千年的我们说话,就不该害怕当时官府的差人听见,然而当刘唐说到“奉了梁山”几个字时,却突然捂嘴,看看四周有没有人,然后才压低了声音接着说“奉了梁山晁大哥之命”等等.可见,中国戏曲虽有虚拟之事,却无欺人之心,能真实的,还是尽量真实.更何况,在中国艺术看来,一切都可虚拟,唯独心理和情感不可作伪.如果心理和情感也作伪,那就不但不是艺术,而且什么都不是,一点意义和价值都没有了.
  正因为中国戏曲的艺术构成是虚拟的,因此它的舞台表演也就必然是写意的.一切程式,都不求外形的酷似,只要交代清楚,意思明白,便点到即可,不必苛求细节,斤斤计较,与西方戏剧所谓“无实物动作”有本质的不同.西方戏剧的“无实物动作”虽然也有虚拟性,但仍要求“形似”;而中国戏曲的“虚拟程式”,却只要求“意似”.从渴酒、吃饭、睡觉、起床,到跋山、涉水、跑马、行舟,都只是“意思意思”,只要在“意思”上相似就可以了,和国画写意中的“意到笔不到”或“逸笔草草”差不多.既然所求不过意似,则“旦角上马如骑狗”,或者揩眼泪时袖子和眼睛隔着几寸远,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相反,由于这些动作都是程式化的,就不但不“假”,反倒能给人一种特殊的、具有装饰意味的美感.
  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戏曲,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而以“角儿的艺术”为特征的戏曲,又以其表演艺术为中心.因此,戏曲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既受整个戏曲美学特征的决定与制约,又是整个戏曲美学特征的具体体现与艺术支撑.
  研究、探讨戏曲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不仅对于戏曲表演艺术,而且对于整个戏曲艺术,都具有重要的理性思辨价值与实践参照作用.
  具体而言,戏曲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写意化
  “写意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戏曲表演艺术中主要表现为对时间空间限制的突破,以及动作、布景的虚拟.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一个与实际的生活形态相去甚远,艺术的韵律随着心意流荡的天地——当然,不会是一个逼真的纪境.”①
  写意化的核心,是直接作用于“意”,不是凭借实物的逼真外形去表现.写意化的美学特征,主要通过虚拟与夸张两大手法予以具体呈现.
  虚拟是集中、提炼的结果,是排除了严格而细琐的物质性限定后的产物,为的是为清晰地表现本质特征,即“写”出“意”来.例如以鞭代马、以桨代船、以车旗代车、以水旗代水、以火旗代火、以杯、壶代盛宴,以演员脚步代上下楼等等,都是戏曲表演以虚拟手法达到写意化目的的经典例证.
  夸张是夸大事物的本质属性的一种表演方法.例如戏曲表演中的“甩发”、“打出手”、“蹉步”、“倒僵尸”等等,都是夸张的成功例证.
  写意化成为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写实化传统美学的主要区别之,正如当代著名美学家彭吉象先生所说:“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②
  写意化表演是戏曲表演艺术的主要美学特征,例如京剧《秋江》,既无船亦无水,全凭演员靠一只船桨,就营造出上船、下船、行船的意境;又如京剧《三岔口》,全凭演员的虚拟与夸张表演,就营造出黑夜摸打的意境.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二、歌舞化
  清代戏曲理论家王国维对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有一句十分准确的概括:“以歌舞演故事.”因此,戏曲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也自然以歌舞化为其重要标志之一.
  所谓“歌舞化”,指的是载歌载舞,这是戏曲表演艺术与话剧表演艺术的主要区别之一.
  中国戏曲表演的“歌”,即唱腔,它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如音乐体制(板式变化体、曲牌联缀体、综合体)、演唱特点(行当唱腔、流派唱腔、剧种唱腔)、演唱风格、演唱韵味、发声方法等等.
  中国戏曲表演的“舞”,即舞蹈,它也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如京剧《霸王别姬》中虞姬的“剑舞”、京剧《天女散花》中天女的“水袖舞”、京剧《徐策跑城》中徐策的“跑城舞”等等,多半都是边舞边唱的,因此它们都是“载歌载舞”歌舞化的成功范例.
  三、程式化
  程式化也是戏曲表演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
  程式是戏曲表演艺术中的技术形式,它是根据戏曲舞台艺术的特点与规律,把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提炼加工为唱念和身段,并与音乐节奏相和谐,形成规范化的表演程式,例如“起霸”、“趟马”、“走边”、“整冠”、“捋髯”等等,都是程式,也称作“程式动作”.
  程式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此要不断地创造新的表演程式.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现代京剧《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洋车舞”,就是创造的新的戏曲表演程式,受到广大观众与专家的赞赏;又如京剧《满汉全席》中“炒菜群舞”,也是成功的新的表演程式,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