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四合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4:40:25
北京的四合院

北京的四合院
北京的四合院

北京的四合院
四合院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周时期就有完整的四合院出现.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汉代四合院建筑有了更新的发展,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四合院从选址到布局,有了一整套阴阳五行的说法.唐代四合院上承两汉,下启宋元,其格局是前窄后方.
然而,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轴线为主体建筑,周围为回廊链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晚唐出现具有廊庑的四合院,逐渐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后,廊院逐渐减少,到明清逐渐绝迹.
元明清时期四合院逐渐成熟.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前往大都的富商、官员建造住宅,由此开始了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时期.1970年代初,北京后英房胡同出土的元代四合院遗址,可视为北京四合院的雏形.后经明、清完善,逐渐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建筑风格.
北京现存的四合院在古代,四合院基本上满足了一家人生活的需要,那时两进四合院以及更大的四合院通常是官宦和士绅的住所.而到了现代,一方面,四合院基本上都没有上下水、暖气等卫生设施,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汽车、空调等设备,原来的四合院很难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像四世同堂那样的大家庭也比较少见,有钱的人家通常愿意在交通方便的郊外购置别墅,而不是生活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市区.因此作为民居的四合院是否还存在价值,也是近代以来,一个争论的问题.
随着老城区保护的开展,对原有四合院进行了改造,例如1990年由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主持的对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的危改项目,在保留院落结构的基础上,将原有四合院的平房改为楼房,增加了厨房、卫生间等设施.该改造工程获得了联合国的世界人居奖.北京南池子危改中,也将部分四合院房屋改成两层,并修建了地下车库.2006年,北京市公布了《北京四合院建筑要素图》,作为对四合院保护、修缮、翻建、改建的参考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北京的很多四合院沦为了大杂院,而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改造的开展,很多传统四合院被拆毁,如1998年拆除康有为的粤东新馆,2000年拆除赵紫宸故居,2004年拆除孟端胡同45号的清代果郡王府,2005年拆除曹雪芹故居,2006年拆除唐绍仪故居.与此同时,一些四合院被列入北京市和各区县级的保护院落.
北京四合院是我国北方四合式民居的代表,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一般来说北方平原地区农业民族的民居基本上都是房房相离式的,房屋的净高都不是很大,而院落都比较宽敞.这是因为北方气候寒冷,较矮的房屋有利于保暖,而宽敞的院落有利于采光.中国四合式居住的院落大小与纬度变化成正比,随着纬度的增加,气候越来越炎热,院落的进深却越来越狭小.这种状况的形成与太阳的直射角有关.北方寒冷,冬天需要日照充足,而北方日照高度角小,房屋之间必须有足够的空间才能获得较好的采光效果.南方地区炎热,夏季需要遮阳,由于太阳高度角大,为了防止过多的日晒,房屋之间的距离必须减小.据统计吉林、北京、江浙、福建四合院院落进深与房高的平均比例为15∶3、10∶3、5∶3、6∶5.[2]例如东北吉林的民居大院呈纵长方形,房房相距较远,房屋在院子中间布局散,厢房布置躲开正房,而不遮挡正房的光线,因而院子较为宽大、空旷,一般的面积在1500平方米(m[2])左右(图2).之所以它采取这样松散的布置,一是因为东北地区土地广大人烟稀少,建宅时可以多占土地,另外也是因为冬季寒冷,厢房躲开正房可以使正房多纳阳光.相对于北京四合院而言,吉林四合院的缺点是明显的.宅内的房屋互相都不连接,每个房屋都作为一个单体出现,布局松散,每户住宅的用地面积过大,土地利用率较低,特别是住宅的后部空余地过多,有些未能利用的人家早已使之荒废无用了.另外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厢房过长、过多,使院子形成很长的长方形,这些房屋光线不足而不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