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日历 > 教育资讯

历史今日:1882年2月20日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著名水利学家李仪祉出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1:04:14 日历
历史今日:1882年2月20日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著名水利学家李仪祉出生
历史今日:1882年2月20日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著名水利学家李仪祉出生日历

李仪祉
  1882年2月20日,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李仪祉出生。
  人物简介
  李仪祉(1882—1938),名协,字宜之,陕西省蒲城人,我国近代著名水利科学家。1904年入京师大学堂预科德文预备班学习,肄业后去德国皇家工程大学学习土木工程。辛亥革命爆发后,毅然回国。1913年重返欧洲,考察欧洲水利。后申请改入柏林丹泽大学,专攻水利科技。毕业回国后,在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任教。此后,历任陕西省政府水利局局长、渭北水利工程总局工程师、陕西省教育厅厅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导淮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西北大学校长、中国水利学会会长等职。曾主持兴建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等工程,并倡办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和水利实验室。他生前留有各种专著、论文、计划、提案、报告等共188篇,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主要经历
  李仪祉出生在一个进步的家庭:父亲李桐轩,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后曾先后任陕西省咨议局副局长、省修史局总编纂、西安易俗社首任社长、剧作家;伯父李仲特,数学家,曾任川汉铁路工程师、同盟会陕西分会会长。
  李仪祉的青年时代,清政府昏庸腐朽,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人民饱经忧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起云涌。受父辈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他从小勤学好问,心中燃烧着忧国忧民、科学救国的热情。
  8岁那年,李仪祉师从伯父,开始就读,14岁时接触《九数通考》、《西学大成》等西方科技图书,常常读至深夜。17岁那年,他考中同州府第一名秀才,留下了“年少识算,气度大雅”的美名。次年,被推荐入陕西泾阳崇实书院读书,学习《天演论》等著作,写下了《权论》、《神道设教辟》等反封建作品。1900年,他入三原宏道学堂求学,与于右任结为学友。1904年,是他人生中不平凡的一年。这年,李仪祉与兄长李约祉同被推荐入京师大学堂。临行前,父亲李桐轩挥毫作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于愚弱最可耻,雀鼠临迫能返齿,况有气性奇男子”,寄语他要潜心学习,锤炼自己,学成后报效祖国。
  当时,京汉铁路尚未修通,兄弟二人只好雇马车赶路,星月兼程地奔波了半个月,直到山东才改乘火车赴京。经过考试,他以全优的成绩被预科德文班录取。他埋头学业,每次班上考核他都是名列前茅。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儿之志欲以哲学为终身之成名,以工学为平日之生计”。在京师大学堂,他发愤攻读,涉猎广泛,整整5个寒暑,他没有回过一次家。1906年兄弟俩同入同盟会,由于父亲和伯父又是同盟会会员并为辛亥革命做出过贡献,因此当时有“一家人四口,革命人两双”的赞誉。
  1909年,李仪祉毕业于京师大学堂,获举人衔。同年7月,受西潼铁路筹备处的派遣,李仪祉剪掉发辫,前往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科,勤奋攻读铁路和水利。一段时间后,土木工程系的教授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因为这位来自东方、衣着朴实的年轻人各科成绩总是名列一二。
  德国留学期间,李仪祉在假期里,约同学到柏林附近的巨人山水电站参观。他们每天徒步六七十里山路,遍走库区,详实地考察了水库的建筑特点和水电站的各项设施。望着这座现代化的水利工程,想起家乡井枯窖干的情景和父老乡亲求神盼雨的愁容,他感到身上肩负的重任。我们中国也有长江、黄河,家乡有渭河、洛河,为什么不能把这些丰富的水资源加以利用,为民造福呢他废寝忘食地学习,立志将来让中国“铁路四通八达,水利工程遍布全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他“既念祖国之危,复思家门之难”,毅然离开德国回国参加革命。
  1913年,他考察欧洲水利后,进入德国丹泽工程大学攻读水利专业。家乡引河治旱的紧迫感,改变水利落后状况的责任感,使他更加努力地学习。以后的2年间,他没有休过假期,没有外出旅游。上完课后,他便一头扎进实验室或图书馆里,查阅与水利有关的资料。   2次赴德留学,他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拿学位没有问题。但为了给国家省钱,他2次都没有拿学位。他说,我不远万里来到德国求学,求的是学问,而不是学位,学位对我毫无用处;而且,我是公费学生,我们用的钱是老百姓给的,能省一文是一文,无论如何不能浪费的。勤奋苦读,为他日后用所学知识救国救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5年,他从德国回来后,陕西政局不稳,财政困难,无法兴修水利。适逢清末状元、实业家、全国水利局总裁张謇决定在南京创建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李仪祉闻讯后,十分赞赏张謇办学的远见卓识。他认为:“中国如此之大,水资源相当丰富,但因政府腐败无能,充足的水资源得不到较好的利用,反而灾害连年,有的地方洪水泛滥无常,有的地方却干旱时有发生”。对此,李仪祉说:“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大业,首先要培养专门人才。”3月2日,李仪祉应聘担任我国第一所高等水利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务长。从此他在河海执教7年,培养了200多名我国现代水利事业骨干科技专家,其中包括宋希尚、沙玉清、汪胡桢等,为近代水利教育事业做了大量拓荒性的工作。
  兴办教育,师资教材是关键。李仪祉聘请茅以升担任教授,请竺可桢讲学,自己亲自教授多门课程,常常因备课而忙到深夜。那时,国内很少出版水利方面的书籍,大学里用的教材大多是欧美原版,不仅有些内容不合国情,还不便于学生学习。为了解决教科书缺乏的问题,李仪祉自己动手,编写了《水工学》、《水力学》、《水工试验》、《潮汐论》等教科书。
  在李仪祉的倡导与表率作用下,河海陆续编写了一些教材,不仅满足了教学的需要,还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目前水利科学上的许多专有名词,就是李仪祉在这段时间内首创的。他在讲授水利知识时,不仅注重介绍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而且重视总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治水经验,将其讲授给学生。他认为,历代治河名家的言论颇有道理,可取之处甚多,如能把古人的经验提炼出来,再结合新学到的水利科学知识,就能宏观地把握我国具体的水利实践。办学初期,他还把各地水利工程做成模型,进行直观教学。为了弥补没有实验室这个缺憾,他带领学生去南京火车站,进工厂,在现场教学,使学生们一目了然。   1913年,李仪祉倡导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间学术团体——中国水利工程学会,这就是中国水利学会的前身。众望所归,李仪祉被推举为历届学会会长,直到逝世。在担任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长期间,李仪祉主持创办了会刊《水利学报》,以此广泛传播水利科技。此外,他还担任《水利杂志》、《河海月刊》、《黄河水利月刊》、《导淮委员会月刊》、《陕西水利月刊》等刊物的主持者或主要撰稿人。
  1917年,华北地区发生特大水灾,永定河、北运河、蓟运河、拘马河、滹沱河等河系相继洪水泛滥。洪水所到之外,几乎没有一座完整的建筑物幸存。整个灾区一片汪洋,死伤者不计其数。水退之后,瘟疫四起,景况十分悲惨,李仪祉先生十分痛心。他不顾瘟疫流行,亲自率学生奔赴河北,查勘工情、灾情,历时半年之久,先后查勘了受灾的5大河及海河,掌握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李仪祉办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道德品行。在河海教学期间,他常常给学生们讲一些中国古代水利专家的故事,激励同学们的爱国之心。他说,古代为国主政的,有许多的工程家。大禹王就是个水利工程家,他把我们中华从水里拯救出来。李仪祉教育学生“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一切事情要讲求实际,不要争虚名”,“学工程的青年,于求学时代,便应存一济民利物的志愿,日展其所学,便时时想到如何使可供一般人民受到我的益处”。
  在一次对学生的讲演中,他说道:“水利事业关系国计民生,至深至巨……”接着他又说,“愿诸君努力奋斗,抱人溺己溺之怀,一有所疑,必有所问,毋稍讳!”李仪祉先生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们的心,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献身水利,成为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代栋梁。
  1932年,为适应关中水利建设的需要,他又创办了陕西水利专修班,并亲自授课,聘请著名学者,制定了严密的教学计划。
  1933年在天津创立了最早的现代水利科研机构“中国第一水工实验室”(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和第一个水利学术团体——中国水利工程师学会。李仪祉任职流域水利委员会委员长期间,分别主持制定了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治本计划;渤海湾东方大港建设规划、浙江海塘的改造规划。
  1935年,在于右任、邵力子、辛树帜的支持下,水利专修班迁往武功,改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他常往返于西安武功之间,亲自登台讲课。不久,水利组发展为水利系。70年来,西北农专已发展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我国培养一大批水利人才。
  1937年,任国立中央研究院评议会会员,中美工程师协会董事,清华大学名誉教授。
  1938年3月8日,逝世于西安,安葬于陕西泾阳县郑国渠畔。
  主要成就
  ●陕西近代水利的奠基人
  1922年李仪祉离开南京,回陕西任省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局总工程师,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真正开始了他兴修水利的生涯。他回陕后积极网罗人才,取得陕西陆军测量局的支持,组织引泾灌溉工程勘测设计,到1924年完成两种设计方案。但因省长齐振华作梗,经费没有着落,直到1927年仍无法开工。
  1929年关中大旱,兴修水利的呼声越来越高。1930年,杨虎城督陕,任省主席,召回李仪祉任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才使他的引泾计划得以实施。各方筹款,于1930年开工,至1932年6月第一期工程完工通水,可灌地50万亩。1935年第二期工程完工,扩灌至65万亩。
  泾惠渠的建成受益,成为中国当时现代化水利工程之典范,在我国水利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泾惠渠竣工后,李仪祉辞去建设厅厅长,任省水利局局长,集中精力继续实施他兴建“关中八惠”的宏伟规划。
  1933年,李仪祉命人勘测渭惠渠,1934年完成设计,决定从眉县魏家堡筑坝引水,灌溉武功、兴平、咸阳等县60万亩农田。1935年春开工,1936年12月渠成通水,初灌30万亩。1936年眉县梅惠渠开工,1938年6月竣工通水,灌地30万亩。1937年陕北米脂织女渠也相继开工。此外,李仪祉还亲赴陕南陕北考察,筹划了陕南汉惠渠、褒惠渠和陕北的定(无定河)惠渠。至1938年李逝世,泾渭洛梅四渠已初具规模,灌地180万亩,初步实现了“郑白宏愿”。
  ●近代科学治理黄河先驱
  1933年,李仪祉奉命筹设黄河水利委员会,并出任第一任委员长。8月,黄河决口泛滥,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了黄河水灾救济会,李积极组织防洪抢险,救济灾民。1934年,他长途跋涉,到黄河上游考察。同年,黄河在贯台决口,他组织抢险。1935年,黄河又在山东甄县董庄决口,他奉命加修金堤。这两年他还巡查黄河、沁河、不牢河、微山湖、运河,研究验收贯台堵口工程,督筑金堤,并回陕视察指导水利工程,疲惫不堪。在黄委会工作期间,孔祥熙同族孔祥榕任副委员长,主持堵口之事,乘机搜刮民财,凡大事裁决取于占卜,迷信“金龙四大王”。李气愤地说:“以孔理财,以孔治水,水和财都要从那个孔里流出去”。因此,辞职回陕。
  李仪祉生于黄土高原,奔波于黄河上下,对我国历代治理黄河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科学的治河方略,写成了40多篇文章。正如全国政协副主席、原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同志所说:“李仪祉把我国治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近代水土保持工作先驱
  李仪祉在他的著作中虽然没有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名词的出现,而用“土壤侵蚀”、“土随水去”,“防止冲刷、平缓径流”相通其意。以根治泥沙为治黄之本,提出了精辟的水土保持观点、措施和方法。主要有四点:一是他认识了土壤侵蚀的三种主要方式,即风力、水力、重力侵蚀,因害设防;二是从土地利用上,提出治理坡耕地、培植森林、广种苜蓿、改良盐碱荒沟荒滩;三是在治理方式上,层层设防,从坡、沟、川、滩分层治理;四是在泥沙利用上,提出了保(就地蓄水保土)、拦(坎库拦淤)、排(排洪排沙)、淤(引洪淤灌)。奠定了我国水土保持理论基础,成为我国近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先驱。
  李仪祉墓
  李仪祉墓位于咸阳城北30公里处泾阳县王桥乡寺背后村,占地面积约1.3公顷,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坐北朝南,底部周长36米,高2米。1938年他逝世后,在西安参加追悼会的达万人之多,当灵柩运到泾阳陵园时,当地群众有5000人挥泪送葬。国民政府发了特令褒扬,称他“德器深纯,精研水利,早岁倡办河海工程学校,成材甚众。近来开渠、浚河、导运等工事,尤瘁心力,绩效懋著。”《大公报》发表短评,称:“李先生不但是水利专家,而且是人格高洁的模范学者,一生勤学治事,燃烧着爱国爱民的热情,有公无私,有人无我。”1982年和1993年,在李仪祉先生诞辰100周年和110周年的时候,分别在北京和陕西举行了纪念活动。在2001年9月第29届国际水力学大会期间,他被作为亚洲近代水利科技工作先驱者的首位,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赞誉。
  于右任为李仪祉手书的挽联:“殊功早入河渠志,遗宅仍规水竹居”,题写在墓园大门两侧。整座陵园苍柏葱郁,肃穆幽静。1992年李仪祉诞生110周年之际,中国水利学会等各方单位和人士集资修建的李仪祉雕像,矗立在墓园正中。李仪祉纪念馆在2012年建成开放,该馆为纪念我国近现代水利先驱李仪祉先生,弘扬悠久三秦水利文化而修建的一座水利专业纪念馆。同时也是陕西省唯一的一座水利专业纪念馆,第一座水利专业博物馆。
  许多年过去了,但关中的老百姓没有忘记这位为人民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水利大师,每逢清明节和李仪祉诞辰日,都会有大批民众自发前来祭奠。记者在此采访时,遇到泾阳县一位农民和其朋友,那位农民向朋友介绍着李仪祉的事迹,他动情地说:“关中的农业能有这么发达,关中农民的生活能这样富裕,全赖李仪祉先生的功劳,关中的老百姓永远也不会忘记他。”
  关中八惠渠
  李仪祉先后亲自设计或指导建设洛惠渠、渭惠渠、黑惠渠、沣惠渠、漆惠渠、灞惠渠等,这些渠道同泾惠渠合在一起并称“关中八惠渠”。
  陕西“八惠”是引泾水、渭水、洛水等河流的8个灌溉工程的统称。陕西“八惠”的工程经费全部来自华侨捐款,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修建。“八惠”工程中规模最大的是泾惠渠,渠首在郑国渠上游张家山泾水出峡谷处,主要枢纽工程有拦河坝和左岸进水闸。坝型为重力坝,长68米,高9.2米,坝顶溢流。干渠进口段为无压引水隧洞,下接明渠。1932年第一期工程完工,共灌溉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醴泉等五县农田4万公顷。泾惠渠是中国第一座应用现代水利工程技术建成的灌溉工程,也是20世纪上半叶最大的灌溉工程。
  继泾惠渠之后,1934年开始兴建洛惠渠。洛惠渠引水口大约在西汉龙首渠一带,枢纽工程型式与泾惠渠相似,但拦河坝规模更大一些:坝长150米、高16.2米。在洛惠渠渠系建筑物中,隧洞和渡槽较多。其中,穿越铁镰山的5号隧洞长达3027米。
  1935年,开始兴建引渭水的渭惠渠,拦河坝长450米、高3.2米。在渭惠渠的渠系建筑物中,以横跨漆水河的渡槽规模最大,长达72米。该渠1937年建成,灌溉面积1万多公顷。泾、洛、渭三渠建成后,效益显著。此后,渭河以南各支流灌区相继建成梅惠渠、黑惠渠、涝惠渠、沣惠渠和泔惠渠,与前三渠合称“关中八惠”。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