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国际注册汉语复习资料:汉语热之冷思考[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6 01:18:20 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考试
2014国际注册汉语复习资料:汉语热之冷思考[1]
2014国际注册汉语复习资料:汉语热之冷思考[1]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考试
【网络综合 - 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考试】
目前,全世界除中国外有109个国家、3000多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世界其他国家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4000万,并正以翻番的速度增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的会员由原来的600人增加到近2000人,且外籍人士占了近五成,会员人数一年的增长超过了过去十几年;国家“汉办”已经编写了38个语种的对外汉语教材,向100多个国家上千所学校赠送教材、图书和音像资料130万册,先后为4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两万余名汉语教师,并向世界150多个国家派出汉语教师和志愿者近4000人;全球第一家孔子学院于2004年在韩国建立,至2008年底,全球有孔子学院249所、孔子课堂56个,遍及78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孔子学院的数量将达到500所;同时,“汉语热”使汉语水平考试(HSK)变得异常火爆。
  数字带给我们惊喜,也带给我们思考,在惊叹汉语热潮扑面而来的同时,诸多专家学者已直言谈及“冷思考”之问题,笔者也想就此问题赘述一二。
  远功利才能重精粹
  中国改革30年,成就了一个经济腾飞、国力剧增的传奇,而这传奇无意中的催化,使汉语“热”了起来。于是乎,这种民族语言开始承载诸多人的梦:一种热门且高薪的职业、一种短期可盈利的商业行为、一种可出国谋生的途径……社会上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许多正式或非正式的语言教学单位和培训机构,并彼此成为行业竞争对手。大多数外国人急功近利地为抢占中国大市场而亲密汉语之举尚可理解,但国人自己切不可功利在先,使语言教学有了“市场”性,让自己的语言承担了犹如“商品”一样的“重负”。
  短期的功利行为势必导致一个本来在学科建设上就先天不足的专业丧失其专业性或学科性,长此以往,还有什么“学科建设成果”可言?语言是工具,但不能把教语言也当成一种工具。语言教学是专业学科,自有其学科发展的规律,虽然其确有交叉学科的特点,但学科建设的方向不可迷失。一个学科、一个专业居然呈现泛大众化趋势,这对学科的发展并不是什么妙事。我们要让我们的语言“卸载”!要还其“学科”性!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宋欧阳修的《易或问三首》),如果单纯以营利为目的办学,既没有实力对语言进行本体研究,更不用说教育科学、教学理念、教材教法的研究?不能得其研究之“大”,怎能使语言教学长足发展?
  为什么在语言教学这一学科会呈现这种“泛大众化”的倾向?也没有听说哪个专业的老师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就可上岗任教,只有汉语教学“一枝独秀”,是不是因为“母语”的饭碗很大,大到可以人人来捧?当众多专家为解决汉语入门难的问题大力研究之时,切不可降低汉语教师的入门难度。因为“专于其所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精”(宋苏洵《明论》)。教师队伍要专业化,才可使汉语教学事业健康发展。不能因学汉语的人数快速增长,师资又很匮乏,我们就撒豆成兵。任何专业学科的教师队伍都不能因近利而急功,语言教学也不能例外。如果汉语教学变成了全民运动,人人都可试之,人人皆可为之,那么汉语教学质量堪忧!
  先解己惑方可授之他人
  汉语即使再“热”,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其中。降低学习汉语的门槛可以,但简化汉语的内涵、肢解文化的内涵却万万不可。学会了“吃饭”、“喝汤”就可以与中国人交际?学会了“砍价”、“打的”就可以与中国人谈生意?会“剪纸”、会编“中国结”就掌握了中华文化技能?会说“哪里,哪里”就领略了中国人的谦逊美德?如此这般学习语言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语言不是商品,文化更不是商品,弥足珍贵的民族语言与传统文化的传播不能以误人子弟为代价。                《易传·文言》中说“修辞立其诚”,我们可借其意理解为:立其诚方可修其辞。就语言教师而论,要想授之于人应该以“诚”为先,以“诚”为本。其“诚”至少应包含“忠诚”——科学研究的意识;“实诚”——不浮夸、浮躁的品格;“热诚”——热爱和热情的态度。有此三点,我们的母语对外教育方可在滚滚热潮中保持审慎与思考的冷静。
 总之,让世人了解中国,使中国走向世界,创造强势语言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可是语言“强势”不仅仅是因说者人数众多而得名,泱泱五千年中华文明,之所以传承至今,并不是因语言本身和说汉语的人数众多,而是因其文化精髓和不朽的文化价值。
  所以,国人应该思考的是在打造强势语言的同时,如何提高自身的“抗击打”能力。而急功近利必然导致抗击打能力减弱,成为强势语言的梦想会因不具备“抗击打”能力而破灭。
  所以,最终走向世界的应该是文化的强势,文化强则抗击打能力强,语言毕竟只是一种载体和手段。汉语可以热,但如让其承担打造强势文化之重任,显然负载过重。在汉语“热”之外,我们需要更多可以代表中华文化的“中国符号”走向世界,所以在推广和输出语言之时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考试